水飞蓟
《中华本草》:水飞蓟
拼音注音
Shuǐ Fēi Jì
别名
水飞雉、奶蓟、老鼠簕
英文名
all-grass of St.Marys, all-grass of Blessed Thistle, all-grass of Holy Thistle
出处
始载于《拉汉种子植物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水飞蓟的瘦果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lybum marianum (L.) Gaertn.[Carduus marianus 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水飞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12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棱长。基生叶大,莲座状,具柄,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15-40cm,宽6-14cm,羽状深裂,缘齿有硬刺尖,叶上面具光泽,有很多乳白色斑纹,下面短毛,脉上被长糙毛,中脉于叶背显着凸出;茎生叶较小,基部抱茎。头状花序,直径4-6cm,顶生或腋生,弯垂;总苞宽,近球形;总苞片多层,质硬,具长刺,或外层的先端估尖;花托肉质,具硬托毛;花全为管状花,两性;淡紫色或紫红色,赤有白色。瘦果,椭圆形,长约7mm,宽约3mm,棕色或深棕色,表面有纵纹,腺体突起;冠毛白色,刚毛状。花果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通风、凉爽、干燥和阳光充足的荒滩地、盐碱地等处。现华北、西北地区有引种栽培。原产南欧至北非。
化学成分
本品果中含二氢出柰酚(dihydrokaemp-ferol),水飞蓟素(silybin),3-羟基水飞蓟莫林(silydianim),次水飞蓟素(silychristin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油酸(olic acid),棕榈酸(behenic acid),水飞蓟莫林(silymonin),水飞蓟兰君(silandrin),异次水飞蓟素(isostlychris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。种子中含水飞蓟醇(isosilychris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。种子中含水飞蓟醇(silybonol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榈酸,硬脂酸,油酸,花旗松素(taxiflin),去氢水飞蓟素(dehydrosidrosilybin),次水飞蓟素,水飞蓟素。3-羟基水飞蓟莫林,2,3-去氢水飞蓟马林(2,3-dehydroilymarin),2,3-去氢次水飞苞素(2,3-dehydrosilychri-stin),盐酸甜菜碱(betaine hydrochloride),半胱氨酸(cys-teine),甘氨酸(glyc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2-氨基丁酸(2-aminobutyric acid),亮氨酸(leucine),酪胺(tyramine),亚油酸。另外,在种子油(干重27.2%的半干燥油)中含脂肪酸主要为C16:0(9.4%)、C18:1(27.1%)、C18:2(55.3%),生育酚和甾醇含量分别为38mg/g和670mg%g,甾醇部分中含胆甾醇(chole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il),谷甾醇(sitosterol),4-甲基-24-亚乙基-7-胆甾烯醇(24-ethylidene lophenol),粗蛋白。
药理作用
水飞蓟素,又名西马利灵,有保肝和治疗肝病的作用,能对抗肝脏中毒,并有抗x-光射线的作用,没有毒性,即使长期服用也无不良反应。该成分日本已合成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疏肝利胆。主慢性肝炎;肝硬化脂肪肝;胆石症;胆管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,6-15g;或制成冲剂、胶囊、丸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解毒的功能。用于黄疸、肝硬化、肝肿大及其他肝病、胆结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飞蓟
拼音注音
Shuǐ Fēi Jì
别名
水飞雉、奶蓟、老鼠簕
来源
菊科水飞蓟属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(L.)Gaertn.[Carduus marianus L.],以瘦果入药。水飞蓟自5月初至7月初陆续开花,一个头状花序从开花至果熟需25~30天,当苞片枯黄向内卷曲成筒、顶部冠毛微张开时,标志种子已经成熟,应及时采收。用剪刀将果序剪下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保肝、利胆,保脑,抗X射线。对急性或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脂肪肝、代谢中毒性肝损伤、胆石症、胆管炎及肝胆管周围炎等肝、胆炎病均有良好疗效,可使肝脏病患者自觉症状和某些生化指数如血清胆红素、白皖及球皖系数、凝血酶元、谷丙转氨酶等迅速改善。
用法用量
用水飞蓟宾(水飞蓟素、奶蓟素、西利马灵)治疗肝炎,口服每次70~140毫克,每日3次,至少服5~6周,症状改善后,给予维持量,每次35~70毫克,每日3次。用糖衣丸(每粒35毫克)亦可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水飞蓟
拼音注音
Shuǐ Fēi Jì
别名
水飞雉、奶蓟、老鼠勒
英文名
Herba Silybi
来源
为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(L.)Gaerth的全草及瘦果。春季采收叶,夏季采收种子。
原形态
一二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30~200cm,多分枝,光滑或被蛛丝状毛,有纵棱槽。叶互生,基部叶常平铺地面,成莲座状,长椭圆状披针形,深或浅羽状分裂,缘齿有尖刺,长40~80cm,宽10~30cm,表面亮绿色,有乳白色斑纹,基部抱茎;中部、上部叶片渐小,上部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直径3~6 cm,单生枝顶,总苞宽球形,总苞片革质,顶端有长刺;管状花紫红色、淡红色或少有白色。瘦果长椭圆形,暗褐色或黑色。有纵条纹及白色斑纹;冠毛多数,白色,不等长,基部合生成环。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陕西、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有黄酮类及延胡索酸;种子含水飞蓟宾(silybin)、异水飞蓟宾、脱氢水飞蓟宾、水飞蓟宁(silydianin)、水飞蓟亭(silychristin)、水飞蓟宾聚合物及肉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榈烯酸、花生酸等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全草用于肿疡及丹毒;果实及提取物用于肝脏病、脾脏病胆结石、黄疸和慢性咳嗽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莱菔子
- 红毛七
- 海金沙根
- 红树皮
- 水麻tiao
- 海南海金沙
- 火麻仁
- 獾油
- 火焰子
- 生漆
- 淮山
- 海鹞鱼尾刺
- 红叶树子
- 海龟胶
- 海茜
- 水蕨
- 水葫芦苗
- 海鹞鱼胆
- 湖北海棠根
- 灰叶根
- 红毛菍
- 狮子七
- 红果楠
- 狐肠
- 浮海石
- 桦叶葡萄根皮
- 水藿香
- 海红
- 牛蒡根
- 槐枝
- 洪连
- 红小麻
- 兔耳子草
- 海南砂仁
- 刺猬皮
- 水蛇
- 红楠皮
- 芸香
- 红背酸藤
- 滇南鸟足兰
- 滑叶跌打
- 海参内脏
- 海蛤壳
- 海狗肾
- 海州骨碎补
- 香附
- 树头发
- 白升麻
- 地棠花
- 魔芋
- 天鹅毛
- 紫梢花
- 建兰叶
- 水银
- 苘麻子
- 海芙蓉
- 良旺茶
- 黄背草苗
- 河豚鱼肝油
- 狼萁草
- 湖北地黄
- 牛乳
- 赤阳子
- 南瓜瓤
- 雷公藤
- 过山枫
- 狐心
- 黄花夹竹桃
- 高粱火焰苞
- 鬼箭羽
- 秦艽
- 金雀根
- 海南地不容
- 革叶蓼
- 黄锁梅叶
- 鳞片水麻
- 高山露珠草
- 兔头骨
- 厚朴子
- 野鸦椿叶
- 青海鸢尾子
- 还魂草
- 衣鱼
- 哈士蟆
- 蛇目菊
- 驱风通
- 乳香
- 长梗石柑
- 毛蕨根
- 皱杓兰
- 沙参
- 无名子
- 老头草
- 玉米轴
- 野杜仲
- 鱼眼草
- 地瓜子
- 郁金
- 片鸡尾草
- 小接骨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