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葵根
《中华本草》:蜀葵根
拼音注音
Shǔ Kuí Gēn
别名
葵花根、土黄蓍、棋盘花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Hollyhoc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(L.) Cav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thaea rosea (L.)Cav. [Alcea rosea L.;Althaea sinensis Cav.;A.rosea (L.) Cav.var.sinensis (Cav.) S.Y.Hu]采收和储藏:冬季挖取,刮去栓皮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蜀葵 二年生直立草本,高达2m。茎枝密被刺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5cm,被星状长硬毛;托叶卵形,长约8mm,先端具3尖;叶近圆心形,直径6-16cm,掌状5-7浅裂或波状棱角,裂片三角形或圆形,中裂片长约3cm,宽4-6cm,上面疏被星状柔毛,粗糙,下面被星状长硬毛或绒毛。花腋生,单生或近簇生,排列成总状花序式,具叶状苞片。花梗长约5mm,果时延长至1-2.5cm,被星状长硬毛;小苞片杯状,常6-7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,长8-10mm,密被星状粗硬毛,基部合生;萼钟状,直径2-3cm,5齿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长1.2-1.5cm,密被星状粗硬毛;花大,直径6-10cm,有红、紫、白、粉红、黄和黑紫等色;单瓣或重瓣,花瓣倒卵状三角形,长约4cm,先端凹缺,基部狭,爪被长髯毛;雄蕊柱无毛,长约2cm,花丝纤细,长约2mm,花柱分枝多数,微被细毛。果盘状,直径约2cm,被短柔毛,分果爿近圆形,多数,背部厚达1mm,具纵槽。花期2-8月。
生境分布
本种原产我国西南地区,殃各地广泛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,略弯曲,长5-20cm,直径0.5-1cm;表面土黄色,栓皮易脱落。质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纤维状,切面淡黄色或黄白色。气谈,味微甘。[br]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。皮层为横切面的1/5,纤维束众多,断续排列成4-7层环带。韧皮部较窄,多压缩,常有纵裂隙至皮层。木质部宽,约占根切面的3/5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,呈放射状排列,射线1-2列细胞。
化学成分
根含粘液质(mucilage),一年生根的粘液质含戊糖(pentose)7.78%,戊聚糖(pentosan)6.87%,甲基戊聚糖(methylpentosan)10.59%及糖醛酸(uronic acid)20.04%。
药理作用
根可作润滑药,用于粘膜炎症,起保护、缓和刺激的作用。
性味
甘;咸;性微寒
鉴别
理化鉴别 取租粉1g,加2%盐酸甲醇溶液5ml浸渍20min,滤过,滤液显紫红色;取滤液滴于白瓷板内,滴加硫酸,显橙黄色。
归经
心;肺;大肠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凉血止血;解毒排脓。主淋证;带下;痢疾;吐血;血崩;外伤出血;疮疡肿毒;烫伤烧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便淋沥: 葵花根一撮。洗净,锉碎,用水煎五、七沸服。《卫生宝鉴》葵花散)②治血崩、吐血:棋盘花根二两。煨甜酒吃。③治白带增多: 棋盘花根一两。炖猪离吃或爆水服;治大便不通:棋盘花根、冬苋莱各一两。煨水服。(⑧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⑤治肠痈: 蜀葵根一钱,大黄一钱。水煎服。(〈经验良方》蜀葵汤) ⑥治内痈有败血,腥臭殊甚,脐腹冷痛,用此排脓下血;单叶红蜀葵根、白芷各一两,白枯矾、白芍药各五钱。为末,黄蜡溶化,和丸梧于大。每空心米饮下二十九,待脓血出尽,服十宣散补之。 〈坦仙皆效方》怀忠丹)⑦治诸疮肿痛不可忍者:葵花根,去黑皮捣,若稠,点井花水少许,若不稠,不须用水,以纸花如膏贴之。《济生拔萃》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根及茎,并主客热,利小便,散脓血恶汁。2.《本草衍义》:取红单叶者,治带下,排脓血恶物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红崩,吐血,白带。4.《本草推陈》:治丹毒,火疮,烧伤,水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蜀葵根
拼音注音
Shǔ Kuí Gēn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蜀葵花"条。
化学成分
根含大量粘质;一年生根的粘质含戊糖7.78%,戊聚糖6.86%,甲基戊聚糖10.59%,糖醛酸20.04%。
同属植物药蜀葵根含粘液约30%。同科植物黄蜀葵根含粘质约16%,大部分为阿聚糖、半乳聚糖和鼠李聚糖等所组成。
药理作用
根可作润滑药,用于粘膜炎症,起保护、缓和刺激的作用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甘,寒,无毒。"
②《本草述》:"气味甘,微寒滑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,利尿排脓。治淋病,白带,尿血,吐血,血崩,肠痈,疮肿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根及茎,并主客热,利小便,散脓血恶汁。"
②《本草衍义》:"取红单叶者,治带下,排脓血恶物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红崩,吐血,白带。"
④《本草推陈》:"治丹毒,火疮,烧伤,水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便淋沥:葵花根一撮。洗净,锉碎,用水煎五、七沸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葵花散)
②治血崩、吐血:棋盘花根二两。煨甜酒吃。
③治白带增多:棋盘花根一两。炖猪肉吃或煨水服。
④治大便不通:棋盘花根、冬苋菜各一两。煨水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
⑤治肠痈:蜀葵根一钱,大黄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经验良方》蜀葵汤)
⑥治内痈有败血,腥臭殊甚,脐腹冷痛,用此排脓下血:单叶红蜀葵根、白芷各一两,白枯乳白芍药各五钱。为末,黄蜡溶化,和丸梧子大。每空心米饮下二十丸,待脓血出尽,服十宣散补之。(《坦仙皆效方》怀忠丹)
⑦治诸疮肿痛不可忍者:葵花根,去黑皮捣,若稠,点井花水少许,若不稠,不须用水,以纸花如膏贴之。(《济生拔萃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瓜子
- 鳝鱼骨
- 老君须
- 醉鱼草
- 蜀葵子
- 蚌粉
- 紫靛
- 蚤休
- 篦子草
- 鼬瓣花
- 凤仙花
- 猪蓼子草
- 鳣鱼
- 鼠尾草
- 饱饭花枝叶
- 薄雪火绒草
- 锥连栎
- 蓖麻蚕
- 马尾连
- 苦苣
- 闭鞘姜
- 骑马参
- 峨眉观音座莲
- 阔叶水竹叶
- 青叶苎麻根
- 酸藤果
- 青榨槭
- 荜茇根
- 鳝鱼皮
- 轻粉
- 补血草
- 蛇迷草
- 广豆根
- 醉马草
- 桂竹糖芥
- 苦荞头
- 荸荠
- 十三年花
- 黍根
- 鮧鱼鳔
- 鼋胆
- 青棉花藤根
- 鳝鱼头
- 苦瓜根
- 苎花
- 铅粉
- 雀
- 青竹蛇
- 酥油
- 鸭舌草
- 腊梅
- 蜘蛛七
- 蚌肉
- 鹰眼睛
- 蜀五加
- 黔桂醉魂藤
- 鲨鱼骨
- 蚱蝉
- 鼠胆
- 鱼鹰骨
- 鹰不扑
- 苦茄
- 鸨油
- 鸭
- 蚌
- 阔叶十大功劳
- 鼠
- 鞭打绣球
- 峨眉半边莲
- 米仔兰花
- 鹤骨
- 蛇婆子
- 鸭皂树皮
- 蚌壳草
- 苦茶叶
- 豹子眼睛花
- 苦丁
- 铅丹
- 薜荔根
- 蝗虫
- 剪草
- 鹿寿草
- 菝葜叶
- 牛目椒
- 凌霄
- 糠油
- 苦楝叶
- 秋海棠花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酸枣仁
- 白螺蛳壳
- 秧青
- 乌蔹莓
- 蛤蟆草
- 刺梨根
- 苦碟子
- 桃耳七
- 薄荷
- 龙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