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不溜根
《中华本草》:酸不溜根
拼音注音
Suān Bù Liū Gēn
出处
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divaricatum L.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晒干备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divaricatum L.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,形成半圆形的丛状。叶互生;有短柄或近于无柄;托叶鞘膜质,褐色,开裂,无毛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5-15cm,宽达3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全缘,微有毛。花序圆锥状顶生,扩展;花小,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具3锐棱。种子椭圆形,黄褐色,光泽,长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沙丘、沟谷、丘陵坡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叉分蓼根含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(epigallocat-echol),右旋没食子儿茶精(gallocatechol),左旋表儿茶精(epict-echo,系epicatechin的旧名),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酯(epigallocatechol gallate),左旋表儿茶精没食子酸酯(epicatecholgallate)和花甙(leucoanthocyanins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[1]。
药理作用
抑菌效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甲型副伤寒杆菌、乙型副伤寒秆菌、大肠杆菌 O86B7、宋内氏痢疾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肠杆菌O125B15均低敏。
性味
酸;甘;性温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温肾散寒;理气上痛;止泻止痢。主寒疝;阴囊汗出;胃痛;腹泻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。
复方
治寒疝,阴囊出汗: 酸不溜根(鲜)五两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热装入罐中,用热气熏患部,熏时用被围上,熏一至二小时(全身出汗为好)。经群众应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 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各家论述
1.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祛寒,温肾。治寒疝,阴囊出汗。
2.《中草药通讯》:治胃痛,腹泻。
2.《中草药通讯》:治胃痛,腹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酸不溜根
拼音注音
Suān Bù Liū Gēn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。春、秋挖取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酸不溜"条。
化学成分
含鞣质。又含蒽醌,氨基酸,有机酸及酚呈阳性反应,醛酮反应不明显,生物碱阴性。
药理作用
抑菌效果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甲型副伤寒杆菌、乙型副伤寒杆菌、大肠杆菌O88B7、宋内氏痢疾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肠杆菌O125B15,均低敏。
性味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酸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祛寒,温肾。治寒疝,阴囊出汗。"
②《中草药通讯》:"治胃痛,腹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3~5分。外用:煎水熏。
复方
治寒疝,阴囊出汗:酸不溜根(鲜)五两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热装入罐中,用热气熏患部,熏时用被围上,熏一至二小时(全身出汗为好)。经群众应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麝香
- 丁香树皮
- 黄锁梅叶
- 牛嗓管树根
- 羊肚
- 山梅花
- 四季春
- 宽唇神香草
- 酱瓜
- 灰藋
- 野山楂
- 玉簪花
- 枳椇木汁
- 簝叶竹根
- 高山露珠草
- 桃儿七果
- 野苦梨根
- 冷蕨
- 肺心草
- 獭肝
- 芒气笋子
- 野鸡头
- 高梁泡叶
- 茵芋
- 梅花冰片
- 墙草根
- 大青叶
- 白酒草
- 鲟鱼
- 狗宝
- 泡掌筒
- 毒箭羊角拗
- 天山雪莲花
- 两色乌头
- 三角叶风毛菊
- 牛心果
- 环纹苦乳菇
- 橄榄仁
- 硬枝黑锁梅
- 山韭菜
- 紫靛
- 雪山林
- 贯众
- 木芙蓉根
- 水香柴
- 合子草
- 蝤蛴
- 金瓜
- 防风草
- 大将军
- 白蘑
- 金背枇杷花
- 山荸荠
- 玉蝉花
- 柱果木榄叶
- 鹿梨
- 藕蔤
- 角螺
- 松蒿
- 假木通
- 毛刺果藤
- 毛节兔唇花
- 绢毛石花
- 律草
- 紫椿
- 六月青
- 亮叶桦皮
- 鞘菝葜
- 毛叶巴豆
- 红花龙胆
- 细穗爵床
- 壁钱
- 梅
- 缅茄
- 鸡肉
- 红皮云杉
- 对叶林
- 圆叶锦葵
- 盐麸子根
- 虾须豆
- 鸡脚莲
- 川西小黄菊
- 粗灰钉
- 黄葛树
- 梗花雀梅藤
- 轮叶棘豆
- 江珧柱
- 野猪脂
- 土瓜狼毒
- 豉汁
- 小蓟
- 菖蒲叶
- 青盐陈皮
- 苦芺
- 水芙蓉
- 甘木通
- 白鬼笔
- 矮脚苦蒿
- 见风消
- 绣球防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