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木瓜叶
《中华本草》:番木瓜叶
拼音注音
Fān Mù Guā Yè
英文名
Papaya Leaf
出处
出自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ica papaya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;鲜用
原形态
番木瓜 软木质常绿小乔木,高2-8m。茎一般不分枝,具粗大的叶痕。叶大,的圆形,直径45-65cm或更大,常状5-9深裂,裂片再为羽状分裂;叶柄中空,长50-90cm。花乳黄色,单性异株或为杂性,雄花序主下垂圆锥花序,雌花序及杂性花序为聚伞花序为聚伞花序;雄花萼绿色,基部连合;花冠和细和状,长约2.5cm ,裂片5,披针形,长约1.8cm,雄蕊10,长短不一,排成2轮,着生于花冠上;雌蕊具短梗或近无梗,萼片绿色,长约9mm,中部以下合生;花瓣乳黄色或黄白色,长圆形至披针形,长约5cm,宽约2cm;子房卵圆形,花柱5,柱头数裂近流苏状;两性花有雄蕊5,着生于近子房基部的极短的花冠管上,或有雄蕊10,着生于近子房基部的极短的药冠管上,或有雄蕊10,在较长的花冠管上排万2轮。浆果长圆形,成熟时橙黄色,长达30cm,果肉厚,味香甜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于村边、宅旁。现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为南方水果之一。
化学成分
叶含生物碱0.4%,内有番木瓜碱、伪番木瓜碱(pseudocapaine)[1],去氢番木瓜碱(dehydrocapaine)Ⅰ及Ⅱ[2],胆碱(choline)[3],还含类胡萝卜素,芸香甙(rutin)[4]。又含氨基酸:天冬酰胺(asparagine),亮氨酸(leucine),苯丙氨酸(pheny-lalanine),缬氨酸(val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,丙氨酸(alanine),β丙氨酸(β-alanine),α-氨基丁酸(α-aminobutyr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ed)[5];另有报道,雌株的叶中含胱氨酸(cystine)及缬氨酸而雄株的叶中不含,且雌株中所含氨基酸的量比雄株叶中的高些[6]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解毒;接骨。主疮疡肿毒;骨折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;鲜品捣敷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番木瓜叶
拼音注音
Fān Mù Guā Yè
出处
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
来源
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叶。
化学成分
叶含番木瓜碱、ψ-番木瓜碱、维生素E_36毫克%。
功能主治
捣碎可敷溃疡或消肿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芒小米草
- 细竹蒿草
- 杉子
- 芡实
- 光裸星虫
- 柿饼
- 雪下红
- 海参
- 大发散
- 红花苗
- 黄心果
- 羊脂
- 瓜螺
- 棠梨
- 水苏
- 倒爪草
- 桐油
- 羊洪膻
- 百蕊草
- 苦苣苔
- 光叶山黄麻
- 金沸草
- 土桂皮
- 银边吊兰
- 金橘核
- 霞天曲
- 鹤骨
- 牛尾参
- 杯苋根
- 大蓟
- 狗骨柴
- 牛角三七
- 北丝石竹
- 水蛭
- 青鱼胆
- 向天蜈蚣
- 美人蕉
- 光叶石楠
- 枇杷叶
- 核桃楸皮
- 勒马回
- 红穿破石
- 背花疮
- 牛奶树
- 扁蕾
- 向日葵花
- 小花鸢尾
- 海芋
- 紫筒草根
- 白鹤藤
- 荷叶金钱
- 四方草
- 蚌壳草根
- 菱茎
- 熊蕨根
- 海尼豆瓣绿
- 黄楝树
- 水木草
- 寄生藤
- 刺苞南蛇藤
- 白皮柯
- 水流豆
- 辣蓼
- 仙环小皮伞
- 草乌头
- 紫花地丁
- 毛花槭
- 狗肝
- 云南冻青叶
- 罂粟壳
- 衡州乌药
- 山檨叶泡花树
- 白叶藤
- 金毛七
- 麻布七
- 多穗石柯茎
- 大红花点地梅
- 黑汉条
- 蒟蒻薯
- 毛麝香
- 钮子瓜
- 金纽子
- 金腰箭
- 天仙藤
- 阳桃花
- 蜥蜴
- 锡生藤
- 橄榄仁
- 小酒饼花
- 蒲圻贝母
- 蒲州豉
- 狗心
- 大麦泡
- 白枪杆
- 蓝圆鲹
- 猫油
- 狼尾草根
- 紫草
- 臭柏
- 茅草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