鹗骨
《中华本草》:鹗骨
拼音注音
è Gǔ
别名
鹗、睢鸠、王睢、沸波、鱼鹰、下窟乌、雕鸡、食鱼鹰
英文名
Osprey bo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鹗,雕类也,似鹰而上黄色,深目,好峙。雄雌相得,鸷而有别,交则双翔,别则异处。能翱翔水上捕鱼食,江表人呼为食鱼鹰,亦啖蛇。其肉腥恶不可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
原形态
鹗,雌雄相似,雄鸟体长50cm。嘴黑,蜡膜暗蓝色。虹膜工黄色。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,具有暗褐色纵纹;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;耳羽黑褐,形成一宽纹,后延至颈侧;上体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色重,各羽具有棕色狭端;飞羽黑褐,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较淡,除央1 对外,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,并杂以褐色横斑。下体白以,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。脚和趾近黄色。具锐爪黑色,趾底遍生细刺,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转,适于捕鱼。雌鸟体形略大,羽色较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见于江、河、海滨,掠取鱼类为食。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。资源分布: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,冬季适移至华南一带。
性味
咸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续筋骨;消肿痛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烧存性研末,3-5g。
复方
接骨:下窟乌骨(烧存性)、古铜钱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为末,骨断夹缚讫,用药一钱,以酒调下,不可过多: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接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鹗骨
拼音注音
è Gǔ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。
原形态
鹗(《纲目》),又名:睢鸠(《诗经》),王睢(《尔雅》),沸波(《淮南子》),鱼鹰(《禽经》),下窟乌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,雕鸡、食鱼鹰(《纲目》)。
雄鸟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蜡膜暗蓝色。虹膜黄色。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,有暗褐色纵纹;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;耳羽黑褐,形成一宽纹,向后延至颈侧;上体包括两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特浓,各羽具有棕色狭端;飞羽黑褐,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较淡,除中央一对外,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,并杂以褐色横斑。下体白色,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。脚和趾近黄色,具锐爪黑色,趾底遍生细刺,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,适于捕鱼。雌鸟与雄鸟相似,但体形较大。头部羽毛暗褐色,颏和喉的羽干暗褐;胸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,羽缘为淡黄和白色。
生境分布
常见于江河海滨,掠取鱼类为食。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。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,冬季迁移华南一带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接骨。"
复方
接骨:下窟乌骨(烧存性)、古铜钱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为末,骨断夹缚讫,用药一钱,以酒调下,不可过多;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晚香玉
- 槭叶止血草
- 葫芦叶
- 麻楝
- 薜瓣
- 马瓞儿
- 苦芥
- 宜梧叶
- 气桐子
- 核桃青龙皮
- 鸨肉
- 石蜈蚣
- 水紫菀
- 黄麻灰
- 榧螺
- 香皮树
- 长柄车前蕨
- 木蝴蝶
- 圆节山蚂蝗
- 绿叶五味子
- 齿瓣石豆兰
- 三角风
- 麒麟尾
- 紫金标
- 黄桷浆
- 金钟花
- 漏斗瓶蕨
- 鸱骨
- 小叶薄荷
- 红接骨草
- 毛果算盘子
- 饺剪藤
- 鸮
- 肉苁蓉
- 竹头草
- 结根草莓
- 水黄杨木
- 鞭叶铁线蕨
- 跳八丈
- 水白蜡
- 天竺黄
- 过岗龙
- 乌鳢
- 柯蒲木
- 猪脬
- 鮧鱼涎
- 桃儿七
- 荷莲豆菜
- 虱婆草
- 雪三七
- 黄花岩松
- 丝瓜蒂
- 刺南蛇藤
- 杯苋
- 蓝花侧金盏
- 岗梅叶
- 车前子
- 白饭树根
- 小对叶草
- 赤甲红
- 破叶莲
- 标杆花
- 蟾头
- 云南铁角蕨
- 绿衣枳壳
- 藤商陆
- 菊花苗
- 白苏
- 排草香
- 毛木耳
- 九莲灯
- 清明菜
- 红靛
- 青葙子
- 水杨梅根
- 黄河裸裂尻鱼
- 杏仁
- 毛稔
- 蚌兰花
- 中华蹄盖蕨
- 天目木兰
- 羊屎果树皮
- 毛叶白粉藤根
- 小扁豆根
- 痄腮树
- 野三七
- 天蓬子根
- 六月雪
- 土草果
- 青粱米
- 莲花
- 带刺马鞭
- 霸王根
- 屈头鸡
- 石楠
- 蜜桶花
- 阴阳枫
- 锯鲨卵
- 香阿魏
- 零陵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