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仙根
《中华本草》:凤仙根
拼音注音
Fènɡ Xiān Gēn
别名
金凤花根
英文名
Root of Garden Balsam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atiens balsamina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茎肉质,直立,粗壮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1-3cm,两侧有数个腺体;叶片披针形,长4-12cm,宽1-3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锐锯齿,侧脉5-9对。花梗短,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,密生短柔毛;花大,通常粉红色或杂色,单瓣或重瓣;萼片2,宽卵形,有疏短柔毛;旗瓣圆,先端凹,有小尖头,背面中肋有龙骨突;翼瓣宽大,有短柄,2裂,基部裂片近圆形,上部裂片宽斧形,先端2浅裂;唇瓣舟形,被疏短柔毛,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;花药钝。蒴果纺锤形,熟时一触即裂,密生茸毛。种子多数,球形,黑色。
生境分布
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矢车菊素甙(Cyanidinmono一glycoside)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利湿消肿。主跌扑肿痛;风湿骨痛;白带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,6-15g;或研末,3-6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汇言》:凤仙根,通经活血之药也。李氏方,治杖扑肿痛,血脉瘀凝。此寒滑走散之品,其性快便捷烈,又不宜多服久服,恐损脾胃,泄元气也。2.《纲目》:治鸡、鱼骨哽,误吞铜铁,杖扑肿痛。散血通经,软坚透骨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一切崩带,风湿瘫痪,筋骨疼痛。4.《岭南采药录》:去红肿之毒。浸酒甚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凤仙根
拼音注音
Fènɡ Xiān Gē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根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苦甘辛,有小毒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甘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通经,软坚,消肿。治风湿筋骨疼痛,跌扑肿痛,咽喉骨哽。
①《纲目》:"治鸡、鱼骨哽,误吞钢铁,杖扑肿痛。散血通经,软坚透骨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一切崩带,风湿瘫痪,筋骨疼痛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去红肿之毒。浸酒甚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扑伤,红肿紫瘀,溃烂:凤仙根、茎捣敷。(《本草正义》)
②治跌打损伤:凤仙花根适量,晒干研末,每次三至五钱。水酒冲服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③治骨鲠喉:金凤花根,嚼烂噙下,骨自下,便用温水灌漱,免损齿,鸡骨尤效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④治水肿:凤仙鲜根每次四至五个,炖猪肉吃,三、四次效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玉带根
- 鹅掌上黄皮
- 鹅腿骨
- 蜂蜜树
- 江南玄胡
- 峨眉黄芩
- 凤尾铁角蕨
- 峨嵋耳蕨
- 小草
- 二郎剑
- 青刺尖
- 扶栘木皮
- 白朱砂莲
- 鄂西天胡荽
- 小金钱草
- 朝鲜当归
- 枫香脂
- 炮仗筒
- 胡萝卜叶
- 复叶葡萄叶
- 鹅脚板根
- 桃金娘
- 香堇菜
- 慈竹气笋
- 蝮蛇蜕皮
- 蝮蛇脂
- 鹅肠草
- 肥荚红豆
- 鹅涎
- 凤仙
- 福建柏
- 复叶披麻草根
- 肺形草
- 翼梗獐牙菜
- 药用小阴地蕨
- 番荔枝
- 耳草
- 柽柳
- 木莲
- 扁豆花
- 铁藤根
- 盐麸叶
- 粉萆薢
- 榧根皮
- 鸡爪簕
- 粉霜
- 腐卑
- 粉瘤菌
- 鹅血
- 柴胡叶链荚豆
- 鹅管石
- 渐尖毛蕨
- 黑及草
- 复叶耳蕨
- 鹅脚板
- 凫羽
- 羊胎
- 琼枝
- 夜花藤
- 狐四足
- 辣椒叶
- 丁癸草
- 樟树皮
- 空心柳
- 熊掌
- 红木耳
- 阳桃根
- 子楝树根
- 小一口血
- 尖槐藤
- 青灰叶下珠
- 黄毛耳草
- 小果蕗蕨
- 救军粮叶
- 鸡嗉子果
- 寻骨风
- 水松叶
- 虎斑游蛇
- 吊岩风
- 贴骨散
- 姜味草
- 骆驼蹄瓣
- 螃蟹脚
- 小红人
- 青羊角
- 绢毛菊
- 多穗石柯叶
- 山豆根
- 红果冬青根
- 篦梳剑
- 枪花药
- 红毛对筋草
- 香唐松草
- 野木耳菜
- 谷皮藤
- 雀麦
- 鸡(土从)
- 钻秆虫
- 柿花
- 钝齿铃子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