鳕鱼
《中华本草》:鳕鱼
拼音注音
Xuě Yú
别名
鳘、大头鱼、大头腥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鳕科动物鳕鱼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dus macrocephalus(Tilesius)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或焙干。
原形态
锸鱼,体稍侧扁,尾部向后逐渭狭小。体长一般为20-30cm,大者可达50-70cm。头大,吻长,钝尖。眼中大,上侧位。口大,前位,上颌突出,上颌骨后延达瞳孔前缘下方;下颌略短,下颌前端下方有一触须。两鬲与犁骨均具牙群,牙圆锥形,外行牙较大。鳃孔宽大,鳃盖膜与颊部相连。鳃盖条6,鳃耙3+18。体被小圆鳞,侧线前部高位,渐向下弯,成侧中位。侧线鳞150(21-40)。背鳍3个,鳍条分别为13-15、16-20、15-21,第2背鳍基较其他两背鳍基为长。臀鳍2个鳍条分别为17-22、16-20。分别与第2、3背鳍相对。胸鳍短。腹鳍喉倍。尾鳍后缘略凹。体背灰褐色,具很多不规则棕色和黄色斑纹。各鳍灰色,腹面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冷水性底栖鱼类,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。夏、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,冬季回游于水深50-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。于黄海生殖期1-2月,怀卵量34万-83万粒,沉性卵,径0.98-1.05mm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渤海、黄海及东海北部。
化学成分
鳕鱼肉含肌甙酸(inosinic acid)高度不饱和脂肪酸,胆甾醇(cholesterol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亮氨酸(leuc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牛磺酸(taurine),次牛磺酸(hypotaurine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通便。主跌打骨折;外伤出血;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外用:适量,研末,水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葡萄根
- 三加
- 广州山柑
- 苞蔷薇根
- 泡泡草
- 地红子根
- 铜线草
- 牛心果
- 蚍子草
- 山姜花
- 柱果木榄叶
- 蟛蜞菊
- 水葱
- 卵叶鳞始蕨
- 南瓜叶
- 武靴藤
- 炮姜
- 莿(木冬)
- 青头菌
- 丁香蓼根
- 葱叶
- 黑鳞大耳蕨
- 飞来蓝
- 苏木蓝
- 地骨皮
- 盾叶薯蓣
- 干檀香叶
- 麻牛膝
- 贯众
- 树头菜
- 佛葵
- 白桦皮
- 火秧竻蕊
- 矮脚苦蒿
- 油茶油
- 大横纹
- 大叶熊巴掌
- 刺葡萄根
- 绵三七
- 牛奶菜
- 龙珠根
- 蛇胆
- 龙齿
- 小乌泡根
- 野漆树根
- 粉瘤菌
- 三品一枝花
- 海盘车
- 炮仗花
- 瘴气藤
- 蘘荷子
- 刺桐叶
- 血风藤
- 麻母
- 山茶子
- 鸐雉
- 麻皮
- 麦芽
- 鸢翅骨
- 白杨树
- 双参
- 艾虎
- 柚花
- 蟋蟀
- 赤楠蒲桃叶
- 蓝花侧金盏
- 鹦鹉
- 小盘木
- 鹿角菜
- 假辣蓼
- 紫苏
- 红花月见草
- 角果木子油
- 人参须
- 牛毛毡
- 大萼鹿角藤
- 三角草
- 焦槟榔
- 歪脖子果
- 肿节风
- 随手香
- 豆腐渣
- 金线草
- 方叶五月茶
- 獭肝
- 入地蜈蚣
- 秋海棠花
- 薜荔果
- 旋鸡尾
- 龙眼肉
- 三七
- 萆薢
- 鼠肾
- 大叶黄杨根
- 了哥王子
- 野菊
- 飞天蠄蟧
- 丝棉木叶
- 鯆鱼
- 雀头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