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苣苔
《中华本草》:苦苣苔
拼音注音
Kǔ Jù Tái
别名
锯齿三七、一张白、岩菜、水鳖草
英文名
Common Conandr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苦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nandron ramondiolides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短而卧,长1.4-3cm,芽密被黄褐色长柔毛。叶能常1-2,稀有3片;叶柄长4-19cm,有翅;叶片草质或薄纸质,椭圆形或椭圆状卵表,长18-24cm,宽4.5-14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不整齐的牙齿,两面毛,有时下面沿脉具疏毛。花葶1-2条,长达17cm,疏被白色短柔毛;聚伞花序伞房状,有5-10花,花序梗长9-12cm,被疏行或近无毛;苞片小,张表,长4-8mm;花萼5深裂,裂片狭披针形或披针形状线形,先端微钝,外面被疏柔毛;花冠紫色,直径1-1.8cm,筒长3.5mm,裂片5,三角状狭卵形,先端钝;雄蕊5,着生花冠基部,花丝极短,花药围绕花柱连着成筒,药隔有长附属物,长约2mm;雌蕊无毛,花长5-6.6mm,柱头球形。蒴果狭球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约8mm,具宿存花柱。种子淡褐色,纹锤形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000m的山谷溪边石上,山坡林中石壁上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形状
全草含苦苣苔甙(conandroside),洋丁香酚甙(acteoside)。[1]
药理作用
苦苣苔全草提取物,在抗肿瘤筛选实验中,用肉瘤S180腹水型总细胞容积法实验表明本品无抗肿瘤作用。[1]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蛇毒。主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用法用量,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全草,味苦,性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外用治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苍耳
- 篱栏网
- 卵叶鳞始蕨
- 五指毛桃根
- 马兜铃
- 红楤木
- 紫花卫矛
- 山野豌豆
- 雀舌豆
- 红景天
- 黄花地锦苗
- 角果木
- 山矾
- 大乌金草
- 苍耳根
- 土色牛肝菌
- 水鳖蕨
- 糙叶树皮
- 粗榧枝叶
- 煨姜
- 空心苋
- 麻母
- 南五味子
- 胭木
- 韭菜
- 荭草
- 苏铁花
- 密花树
- 马鬃参
- 麦刺藤叶
- 短瓣花
- 田螺
- 臭牡丹
- 老虎须
- 虾蟆
- 爆仗竹
- 生姜皮
- 楸子
- 通经草
- 天牛
- 海南地不容
- 牛屎树
- 枇杷根
- 石豆瓣
- 腺花香茶菜
- 柠条
- 灯台菜
- 钩苞大丁草
- 茉莉叶
- 南天竹
- 金荞麦茎叶
- 淫羊藿根
- 火赤链蛇
- 大发表
- 野丁香根
- 墨汁鬼伞
- 中华绣线梅
- 云南仙人掌
- 百日草
- 砧草
- 卷丝苦苣苔
- 鹅首马先蒿
- 玉龙鞭
- 锈毛钝果寄生
- 獭皮毛
- 云南金莲花
- 刺梨子
- 堇宝莲叶
- 神香草
- 石筋草
- 无花果
- 秋鼠曲草
- 软蒺藜
- 麻妹条叶
- 榕树
- 大白杜鹃
- 毛冬青
- 榛子
- 漆大姑
- 土千年健叶
- 油桐叶
- 美洲凌霄
- 秋海棠
- 壁钱幕
- 波罗蜜
- 蜂蝇
- 京大戟
- 斑茅花
- 桦树液
- 蚂蚁
- 零余子
- 青头雀
- 化血胆
- 金铁锁
- 红升麻
- 射罔
- 海州常山
- 丝棉木
- 稗根苗
- 柏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