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萹蓄
《中华本草》:小萹蓄
拼音注音
Xiǎo Biǎn Xù
别名
姑巴草、扁竹、水米草、汗多草、黑鱼草、习见蓼、米子蓼、地茜、铁马齿苋、扁蓄、米碎草、小叶扁蓄、猪牙草、节节红、节节花、红节草、虱蓖草、糟麻草、地兔草、水扁蓄、细叶锅巴草、锅巴菜
出处
出自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lebeium R.Br·采收和储藏:开花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匍伏状,多分枝,长15-30cm;枝披散,柔弱,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线条,节间通常短于叶。叶互生;无柄;托叶鞘膜质透明,边缘撕裂状;叶线狭长圆形或稍匙形,较小,长6-18mm,宽2-5mm,先端钝,基部渐狭成一短柄。花极小,具短柄,1-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;花被长不及2mm,5深裂,裂片绿色,边缘白色;雄蕊5,中部以下与花被合生,较花被短;花柱3。瘦果卵形,有3棱。花、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原野、荒地、路旁。资源分布:我为长江以南各地,北至河北、陕西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腋花寥的花中含槲皮素(quercetin),槲皮素-3-阿拉伯糖甙(quercetin-3-arabinoside)和芸香甙(quercetin 3-ruti-noxide)[1],还含有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白桦脂酸(betulinicacid),表无羁萜醇(ePifriedelanol)和β-谷甾醇(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2]。
性味
苦;性凉
归经
膀脱;大肠;肝经
功能主治
利尿通淋;清热解毒;化湿杀虫。主热淋;石淋;黄疸;痢疾;恶疮疥癣;外阴湿痒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,鲜品30~6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.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萹蓄
拼音注音
Xiǎo Biǎn Xù
出处
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株。开花时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匍伏状,多分枝,长15~30厘米;枝披散,柔弱,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线条,节间通常短于叶,叶小,互生,线形、狭矩圆形或稍匙形,长6~18毫米,宽2~5毫米,先端钝,基部渐狭成一短柄;托叶鞘膜质透明,边缘撕裂状。花极小,具短柄,1~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;花被长不及2毫米,5深裂,裂片绿色,边缘白色;雄蕊8;花柱3。瘦果卵形,有3棱。花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原野、荒地、路旁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苦,平。
归经
入肝、牌、胃、大肠经。
功能主治
利屎通淋,化湿杀虫。治恶疮疥癣,阴蚀,蛔虫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尿路感染和结石:小萹蓄,马先蒿、瞿麦。煎服。
②治蛔虫上攻:小萹蓄配醋蒸服。
③治黄疸:小萹蓄配桂枝或苦荞叶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叶兔耳风
- 水朝阳
- 黑三棱
- 獭皮毛
- 鳟鱼
- 鸥
- 鼠肾
- 炙甘草
- 铁扇子
- 西洋参
- 蛤蟆草
- 省沽油
- 一扫光
- 透骨香
- 鼠脂
- 黄葵
- 鲨鱼皮
- 香唐松草
- 姜花果实
- 簇生卷耳
- 蓝树
- 鬣羚角
- 白背枫
- 金钮扣
- 老鸦花藤
- 何首乌叶
- 铃兰
- 箬蒂
- 红龙
- 黑塔子
- 尖尾风
- 打米花
- 刺梨根
- 百眼藤
- 功劳子
- 青木香
- 铁落
- 百部
- 冰草白穗
- 对叉疔药
- 海蟹壳
- 田唇乌蝇翼
- 崩疮药
- 粉背蕨
- 红陈艾
- 鸭舌头
- 蛇附子
- 牛奶树
- 黄皮
- 慈竹根
- 鲨鱼肝
- 大叶金锦香
- 羊角草
- 高粱泡叶
- 树腰子
- 红梗草根
- 牛西西叶
- 柞蚕蛹
- 松萝
- 轮环藤
- 高粱泡
- 西红柿
- 飞天蜈蚣
- 灯心草
- 酢浆草
- 鱼脑石
- 葛藟根
- 橘叶
- 牡丹花
- 蝙蝠
- 过山风
- 枫香树根
- 狗尾草子
- 鸡根
- 马勃
- 午香草
- 木兰皮
- 绵萆薢
- 越西川木香
- 竹叶艾
- 大叶青木香
- 大巢菜
- 鹅脚木叶
- 鹿仙草
- 白螺蛳壳
- 秋子梨
- 胡颓子
- 春不见
- 毛黄堇
- 火炭母
- 浮萍
- 榕树皮
- 肾经草
- 苦草
- 香苏草
- 蝗虫
- 风花菜
- 樟木
- 羊蹄甲
- 黄荆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