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草
《中华本草》:小米草
拼音注音
Xiáo Mǐ Cǎo
别名
芒小米草、药用小米草
英文名
Herb of Regel Eyebright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小米草、高枝小米草或短腺水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uphrasia pectinata Ten.[E.tatar-ica Fisch.; E.officinalis L.]2.Euphrasiapectinata Ten. Subsp.simplex (Freyn) Hong[E. maximowicziiWettst. Var. simplex Freyn;E.maximowiczii Wettst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1.一年生草本,高10-45cm。茎直立,不分枝或下部分枝,被白色柔毛。叶对生;无柄;叶片卵表至卵圆形,长5-20mm,基部楔形,每边有数枚稍钝或急尖的锯齿,两面脉上及叶缘多少被刚毛。穗状花序疏花,长3-15cm,初花期短而花密集、逐渐伸长;苞片稍大于叶;花萼管状,长5-7mm,被刚毛,裂片狭三角表,渐尖;花冠白色或淡紫色,背面长5-10mm,上唇直立,下唇开展,裂片叉状浅裂;花药裂口露出白色须毛,药在下面延成芒。蒴果长圆形,长4-8mm。种子白色,长1mm。花期6-9月。2.本种与小米草的区别是:茎较高大,高(15)25-50cm,通常在中上部多分枝,叶及苞片卵圆形至三角状圆形,基部近于平截形,边缘锯齿急尖至渐尖,有时成芒状。3.本种与小米草的区别是:茎上部、叶、苞叶及花萼多少被大头状针状腺毛,腺毛的柄仅有1-2个细胞。花冠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阴坡草地及灌丛中。生于山坡草地,极少生近水边或疏林下草丛。生于高册草地、湿草地及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。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及山东半岛。分布于西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归经
归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热病口渴;头痛;肺热咳嗽;咽喉肿痛;热淋;小便不利;口疮;痈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米草
拼音注音
Xiáo Mǐ Cǎo
别名
心木涕区蒺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小米草的全草。7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10~20厘米。茎直立,少分枝,散生白色微卷毛,混杂有少数腺毛。叶对生,倒卵形至长圆状菱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每边具2~4个钝或尖头齿,密被短腺毛。穗状花序顶生,花密集,苞片叶状;花冠2唇形,淡黄白色,上唇2裂,下唇3裂,先端稍有凹缺。蒴果长椭圆形,与宿存的花萼近等长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田野草丛中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,除烦,利尿。治热病口渴,头痛,小便不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篱栏网
- 盘龙参
- 花叶九节木
- 紫薇
- 升麻
- 褐带环口螺
- 鱼草
- 海粉
- 长前胡
- 蓝花棘豆
- 鹅蛋壳
- 大黄
- 野菰
- 野山楂
- 鲛鱼
- 掌羽凤尾蕨
- 土当归
- 荞麦
- 棕板
- 八哥
- 偷筋草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款冬花
- 美商陆子
- 大黄蜂子
- 九子不离母
- 湖北贝母
- 红花苗
- 菊花脑
- 东廧子
- 鱼藤
- 蝶兰
- 胖大海
- 八股绳
- 野苦梨根
- 鹅臎
- 老虎须
- 瞿麦
- 二裂叶委陵菜
- 鸡油菌
- 鮠鱼
- 水蛭
- 小扁草
- 香阿魏
- 蛇胆
- 香叶子
- 桐皮
- 藤黄
- 万年青
- 麻鱼骨
- 松萝
- 苦天茄叶
- 地笋
- 水仙花
- 猴闼子
- 苦菜花子
- 珠子参
- 豺肉
- 红毛草
- 自事口草
- 牛戳口
- 蝇子草
- 梅根
- 红果冬青
- 蝮蛇皮
- 水鳖
- 毛脉南蛇藤
- 水黄
- 鹿心草
- 樟柳头
- 龙眼叶
- 鼠尾粟
- 芸薹
- 猪肚木
- 槲叶
- 青箭
- 大皂角
- 耳水苋
- 壁虎
- 铁丝灵仙
- 马蹄蕨
- 独脚柑
- 肾子草
- 野黄麻
- 竹叶心
- 豆根木蓝
- 扁轴木
- 獭四足
- 棱子芹
- 木竹子
- 狗肝菜
- 昂天莲
- 葛藟
- 沙前胡
- 茅香根
- 窄叶南蛇藤
- 戎盐
- 白残花
- 甜瓜花
- 鲫鱼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