蔷薇花
《中华本草》:蔷薇花
拼音注音
Qiánɡ Wēi Huā
别名
刺花、白残花、柴米米花、
英文名
Flower of Japanese Rose
出处
出自《医林纂要》;1.陶弘景:营实即是蔷薇子, 以白花者为良。根,亦可煮酿酒,茎叶,亦可煮作饮。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蔷薇茎间多刺,蔓生,子若杜棠子,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,或赤或白者,今所在有之。3.《纲目》:蔷薇,野生林堑间。春抽嫩蕻,小儿掐去皮刺食之;既长则成丛似蔓,而茎硬多刺,小叶尖薄有细齿;四、五月开花,四出,黄心,有白色、粉红二者;结子成簇,生青熟红,其核有白毛,如金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multifl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5-6月花盛开时,择晴天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野蔷薇 攀援灌木,小枝有短、粗稍弯曲皮刺。小叶5-9,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,连叶柄长5-10cm;托叶篦齿状,大部贴生于叶柄;小叶片倒卵形,长圆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0.8-2.8cm,先端急尖或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有柔毛,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。花两性;多,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,花直径1.5-2cm;萼片5,披针形,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;花瓣5,白色,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楔形;雄蕊多数;花柱结合成束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6-8mm,红褐色或紫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5-6月。果期9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喜光耐半阴,好肥耐瘠,不耐水湿,一般土壤均可栽培。[br]栽培技术 用扦插或压条繁殖法。扦插法:9-10月,先当年生粗壮饱满的枝条,截成20-25cm长作插条,用泥浆法扦插,插入泥浆中2/3或1/2,每1㎡约插1000枝左右。次年2月移植。压条法:2-3月,选2年生枝条,压其中部部分。压入土部分用刀刻伤,压入土内约5-6cm深,压实,露出土面的枝梢要用木棍支直。压后经常浇水,1年便能生根,次年1月便可切离移植。定植时按行株距70cm×50cm开穴定植。[br]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3-4次,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次,第1次施肥在春芽萌动时,用稀腐熟人畜粪尿浇在根的周围;第2次施肥在秋季落叶后,在植株周围挖一圆圈,埋入堆肥或畜粪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;花萼披针形,密被绒毛;花瓣黄白色至棕色,多数萎落皱缩卷曲,平展后呈三角状卵形,长约1.3cm,宽约1cm,先端中央微凹,中部楔形,可见条状脉纹(维管束)。雄蕊多数,着生于花萼筒上,黄色,卷曲成团。花托小壶形,基部有长短不等的花柄。质脆易碎。气微香,味微苦而涩。[br]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淡黄白色。①上表皮乳突呈馒头状或类三角形,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、类方形。②螺纹导管直径14-25μm。③花粉粒类圆形、椭圆形,淡黄棕色,直径28-42μm,可见3个萌发孔及1-3个萌发沟,外壁薄,光滑。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8-42μm。
化学成分
花的挥发油含28种化合物,其中主要成分为2,5,5-三甲基庚二烯(2,5,5-trimethylheptadiene),牻牛儿酸甲酯(香叶酸甲酯methyl geranate)等。
性味
苦、涩;凉
鉴别
取粗粉1g,加甲醇15ml,加热回流30min,滤过,取滤液1ml,加镁粉少许与盐酸1滴,溶液渐显樱红色。(检查黄酮类)
归经
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暑,和胃,活血止血,解毒。主暑热烦渴;胃脘胀闷,吐血,衄血,口疮,痈疖,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注意
《纲目拾遗》:刘克中云,香烈大耗真气,虚人忌服之。
复方
①治疟疾: 野蔷薇花,拌茶煎服。 (《群芳谱》)②治暑热胸闷,吐血口渴,呕吐不思饮食: 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。 煎服。 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医林纂要》:干之可罨金疮,去瘀生肌。2.《纲目拾遗》:治疟,妇人郁结吐血。3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芳香健胃。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泄泻、下痢。5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清暑热,顺气和胃,解渴,止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蔷薇花
拼音注音
Qiánɡ Wēi Huā
别名
刺花(《纲目》),白残花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柴米米花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医林纂要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。5~6月花盛开时,择晴天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花蔷薇,又名:墙麻、牛棘、墙薇(《本经》),牛勒、山枣(《吴普本草》),蔷蘼、山棘、蔷薇(《别录》),玉鸡苗(《清异录》),刺縻(《救荒本草》),刺红、野蔷薇(《群芳谱》),倒钩刺、和尚头、七姊妹。
落叶小灌木,高达2米。茎、枝多尖刺,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,单数羽状复叶互生;小叶通常9枚,椭圆形或广卵形,先端钝或尖,基部钝圆形,边缘有锯齿,两面无毛或被柔毛;托叶极明显,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,边缘篦状深裂。花多数簇生,为圆锥形伞房花序,白色,芳香,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;萼片5,披针形,密生绒毛;花瓣5片,心脏形或广倒卵形,凹头;雄蕊多数;花柱无毛,合生,伸出于萼筒外,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。瘦果,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。花期5~6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,分布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新疆等地。主产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形状
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。花萼披针形,背面黄白色或棕色,疏生刺状毛,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,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;花瓣三角状卵形,黄白色至棕色,多皱缩卷曲,脉纹明显;雄蕊多数,黄色,卷曲成团;花柱突出,无毛;花托壶形,表面棕红色,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。气微弱,味微苦涩。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,花瓣完整、色白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花含黄芪甙,又含挥发油0.02~0.03%左右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甘,平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凉。"
③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苦涩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暑,和胃,止血。治暑热吐血,口渴,泻痢,疟疾,刀伤出血。
①《医林纂要》:"干之可罨金疮,去瘀生肌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治疟,妇人郁结吐血。"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芳香健胃。"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泄泻、下痢。"
⑤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暑热,顺气和胃,解渴,止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外用:研末撒。
注意
《纲目拾遗》:"刘克中云,香烈大耗真气,虚人忌服之。"
复方
①治疟疾:野蔷薇花,拌茶煎服。(《群芳谱》)
②治暑热胸闷,吐血口渴,呕吐不思饮食: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备注
除上述品种外,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,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,花柱有白毛,其他与上种同。参见"小金樱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叩头虫
- 牡丹花
- 墙草根
- 地羊鹊
- 扶芳藤
- 黄囊杓兰
- 七叶一枝花
- 枇杷叶露
- 关木通
- 芡实
- 枫香树根
- 蜣螂
- 秋葵
- 苜蓿
- 大草乌
- 三股筋
- 鹤顶兰
- 葛藟叶
- 鲩鱼胆
- 普陀南星
- 干檀香
- 孔雀尾
- 虾蟆胆
- 黄泡果
- 罗浮柿根
- 美商陆叶
- 曲花紫堇
- 屈头鸡
- 黄三七
- 花叶子
- 密枝问荆
- 猫骨
- 山禾串
- 梵天花
- 麦斛
- 琴唇万带兰
- 凤尾参
- 凤尾兰
- 猫肝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桑耳
- 宽叶紫萁
- 虎肾
- 球衣藻
- 牡蒿根
- 虾蟆皮
- 还阳草根
- 大黄蜂子
- 伏龙肝
- 苦蘵根
- 七爪风
- 水百合
- 水苏
- 黄山药
- 黄开口
- 卷心菜
- 面头叶
- 黄总花草
- 花生壳
- 虾蟆肝
- 秋石
- 黑果
- 凤尾茶
- 漆子
- 番石榴
- 膜缘木香
- 楸木皮
- 蜻蜒兰
- 楸树
- 番红花
- 清香桂
- 茄子根
- 白胶香
- 水茴香
- 墨地
- 刺猬皮
- 香阿魏
- 陈冬菜卤汁
- 秋牡丹根
- 漆树根
- 漆树木心
- 七里香
- 可爱花
- 兜兰
- 木兰花
- 一枝蒿
- 女贞根
- 千只眼
- 佩兰
- 千里马
- 马柳根
- 猫须草
- 球序鹅掌柴
- 祁连山圆柏
- 黄唇鱼鳃
- 七鳃鳗
- 海燕
- 千灵丹
- 矮脚苦蒿
- 黄花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