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(土从)
《中华本草》:鸡(土从)
拼音注音
Jī ( Tǔ Cónɡ )
别名
鸡(土从)蕈、鸡菌、蚁夺、蚁(土从)、鸡(土从)菜、鸡脚蘑菇、三坛蘑、鸡肉丝菇、斗鸡菇、白蚁菰、桐菰、鸡肉丝菰、鸡脚菰、伞把菇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1.《广菌谱》:鸡枞蕈,出云南,生沙地间,下蕈也。高脚伞头,土人采烘寄远,以充方物。气味似香蕈,而不及其风韵。2.《广群芳谱》:鸡枞菌,按《通雅》作鸡枞。《云南志》谓之鸡枞,鸡以言形,枞者花白敛足之貌,说本杨慎。或作蚁枞,以其产处下皆蚁穴。《贵州志》曰,下有蚁若蜂状,又名蚁夺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蘑科植物鸡(土从)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(Berk.)Herm[Collybia alluminosa (Berk.)Petch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节采收后除去泥沙,晒干,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3-23.5cm。幼时圆锥形至钟形,渐伸展,顶部显着凸起呈斗笠状,浅土黄色或灰褐色至黑褐色,老后辐射状开裂,有时边缘翻起。菌褶白色至乳白色,老后带黄色,弯生或近离生,稠密,窄,不等长,边缘波状。菌肉白色,较厚。菌柄较粗壮,长3-15cm,粗0.7-2.4cm,白色或同盖色,中实,基部膨大,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,长可达40cm.孢子印奶油色或带粉红色。孢子椭圆形,光滑,无色,(7.5-8.5)μm×(4.5-5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田野及林缘,其假根与地下白蚁窝相连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圆锥形,或伸展,中央隆起呈斗笠形,直径可达23.5cm,深褐色、灰褐色或浅土黄色,表面呈放射开裂,边缘有时翻起。菌肉厚,类白色。菌褶稠密,不等长,白色或带黄色。菌柄长3-15cm,直径1-2.5cm,白色或灰白色,基部稍膨大并延伸成褐色假根,长可达40cm。气浓香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含麦角甾醇(ergosterol)。
性味
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。
功能主治
健脾和胃;疗痔。。主脘腹胀满,消化不良,精神疲乏,痔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纲目》:益胃,清神,治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短萼蜂斗草
- 棕榈根
- 枝儿条
- 昆布
- 木香花
- 南方露珠草
- 独蕨箕
- 刺藦苓草
- 赤小豆芽
- 鸡骨香
- 黄蜀葵子
- 黑塔子叶
- 竹叶兰
- 榆拟层孔菌
- 芜菁
- 腊雪
- 雉肝
- 芙蓉叶
- 苦石莲
- 麻鱼胆
- 牛蒡茎叶
- 马绊草
- 黄连花
- 大枣
- 羊脑
- 鸢脑
- 凤眼果
- 蒲棒
- 垂盆草
- 朱砂
- 粉萆薢
- 龙眼根
- 鸭涎
- 虫牙药
- 牛蒡根
- 猪心
- 藏报春
- 驳骨草
- 宜梧叶
- 鸡娃草
- 丝绵木
- 老枪谷子
- 大黄
- 马蔺
- 鱼尾葵
- 鸡蛋花
- 山臭草
- 钝齿青荚叶
- 土香榧
- 鹳骨
- 黑皮青木香
- 青蒿囊虫
- 菩萨鱼
- 蛤蜊粉
- 蟋蟀
- 锈毛络石
- 红瑞木果
- 石楠
- 牛抄藤
- 稻槎菜
- 艾麻草
- 鬣羚骨
- 上天梯
- 鸲鹆
- 紫绿草
- 雄鸡口涎
- 黄龙须
- 牛奶树
- 麦瓶草
- 牛蹄甲
- 舒筋草
- 挖耳子草
- 独角牛
- 雀脑
- 榆皮涎
- 文竹
- 肥猪草
- 鸭嘴癀
- 鸡肉参
- 斩龙草
- 黄鳝藤
- 由跋
- 香雪兰
- 猪毛参
- 蝙蝠葛根
- 狗母鱼
- 雅丽千金藤
- 泡桐根
- 牛肝
- 麻风树
- 苦甘草
- 龙棕
- 金刚散
- 马蹄细辛
- 紫弹树根皮
- 驴乳
- 高山栲
- 雀榕根
- 鹅骨梢
- 白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