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蒜
《*辞典》:小蒜
拼音注音
Xiǎo Suàn
别名
茆蒜(伏侯《古今注,),卵蒜(崔豹《古今注》),蒜(《别录》),夏蒜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小蒜的鳞茎。夏、秋采挖,去净泥沙,晒干或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萆本。外形与大蒜相似而较小,与大蒜的显着不同之点:鳞茎细小如薤,仅有1个鳞球,不如大蒜由多数鳞瓣合成。
生境分布
野生。全国各地都有分布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辛,温,有小毒。"
②陶弘景:"味辛,性热。"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脾、胃二经。"
功能主治
温中,下气,消谷,杀虫。治吐泻,心腹胀痛,疔肿毒疮,毒虫咬伤。
①《别录》:"主霍乱,腹中不安,消谷,理胃温中,除邪痹毒气。"
②陶弘景:"主溪毒。"
③《千金·食治》:"叶主心烦庙,解诸毒,小儿丹疹。"
④《食疗本草》:"去诸虫毒,丁肿,毒疮。"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下气,止痛,杀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(鲜者捣汁0.5~1两)。外用:煎洗或捣敷。
注意
阴虚火旺及日疾、口齿咽喉诸患忌服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脚气风病人及时病后忌食之。"
②《随患居饮食谱》:"发风损目,病后忌之。"
复方
①治霍乱心腹胀痛,烦满短气,未得吐下:小蒜一升,细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霍乱转筋,腹痛不止:小蒜一分,盐一分。烂捣,纳少许于脐中,上以艾火灸五七壮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、壮热脉大,始得一日:小蒜一升,捣取汁三合,顿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④治心痛不可忍,十年五年者:小蒜,酽醋煮,顿服之,取饱,不用着盐。(《兵部手集》)
⑤治卒阴痛如刺,汗出如雨:小蒜、韭根、杨柳根各一斤。上三味合烧,以酒灌之,及热以气蒸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⑥治恶核肿结不肯散者:吴茱萸、小蒜等分,合捣敷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⑦治蛇毒:捣小蒜,饮汁,以滓敷疮上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糯米藤
- 破骨风
- 心叶风毛菊
- 虎杖
- 马鬃
- 血桐
- 小果卫矛
- 白檀
- 麻妹条叶
- 蜘蛛七
- 金丝梅
- 小草
- 牛脑
- 水栀叶
- 兖州卷柏
- 血党
- 牛皮草
- 虎斑游蛇
- 蒲桃种子
- 山禾串
- 挖耳草
- 临时救
- 大蓑衣藤根
- 龙船花
- 黑面叶根
- 蟹爪兰
- 黄木耳
- 花蜘蛛
- 春不见
- 马肠薯蓣
- 新疆卫矛
- 亚泵礴
- 大黑头草
- 山核桃叶
- 合掌草
- 天星藤
- 山吴萸
- 黑鹅脚板
- 松树梢
- 松寄生
- 树锦鸡儿
- 树花
- 地桃花
- 雪三七
- 水莎草
- 树地瓜根
- 熊掌
- 柄果槲寄生
- 水八角
- 香茅
- 刺血红
- 香椿子
- 水仙根
- 鳕鱼
- 小一支箭
- 羊屎木
- 香花菜
- 蟹爪
- 须叶藤叶
- 岩笋
- 香果脂
- 红蓝地花
- 水线草
- 桑枝
- 中华剑蕨
- 雀舌豆
- 蒲儿根
- 尖齿耳蕨
- 细锥香茶菜
- 獭皮毛
- 桑沥
- 香茅根
- 香蕉根
- 凤凰木
- 象皮木
- 金盏菊根
- 桑耳
- 香唐松草
- 獐骨
- 苦豆根
- 鸨油
- 香构
- 香蓼
- 驴蹄
- 石风车子叶
- 满天飞
- 荨麻根
- 双色龙胆
- 獾骨
- 黑面防己
- 牛角七
- 黄蜀葵花
- 黑乳菇
- 黑龙丝
- 黄颡鱼颊骨
- 黑种草子
- 牛角三七
- 花椒簕
- 花蕊石
- 黑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