狭叶垂头菊
《中华本草》:狭叶垂头菊
拼音注音
Xiá Yè Chuí Tóu Jú
别名
垂头菊
英文名
Narrowleaf Cremanthodi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狭叶垂头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W. W. Smith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狭叶垂叶头菊 草本,高达45cm。根多数,稍肉质。茎下部无毛或近无毛,上部被白色或有时混有紫色绵毛。基生叶密集,条状披针形,长达24cm,宽1.5-2cm。先端尖或稍尖,基部膜质,鞘状,全缘,无毛,近无柄;茎下部叶通常3,条状披针形或狭条状匙形,长5-9cm,无柄;茎上部叶苞叶状,条形工钻形,长1-1.5cm。头状花序中等大,单生于茎端,下垂;总苞半球状,直径2.5-3cm;总苞片1层,宽披针形,长12-15mm,稍尖,紫色,被暗紫色长柔毛,干时近黑色,被暗紫色长柔毛,干时近黑色;小花筒状,橙黄色,长约8mm。瘦果长圆形,长4-5mm,有条纹;冠毛污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草地和沼泽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疮疡疖肿;肺痈;乳痈;肠痈;热病高热;热结便秘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有退烧、消炎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新疆芍药
- 长梗千里光
- 黄刺皮
- 黄鳝藤
- 白脂麻
- 月季花根
- 茯神木
- 扭筋草
- 苜蓿根
- 大草乌
- 狗骨
- 蜥蜴
- 牛舌头
- 西南水芹
- 赤车使者根
- 铁罗伞
- 草血竭
- 椬梧
- 假蒟根
- 黑海参
- 绵藤
- 华凤仙
- 秃叶红豆树
- 五爪金龙
- 铁杆地柏枝
- 过山风
- 镰叶马蔺根
- 乌桕木根皮
- 厚朴
- 车前草
- 莲须
- 大避债蛾
- 葛叶
- 黄皮叶
- 头花杜鹃
- 黄山五叶参
- 漏斗瓶蕨
- 白子菜
- 藤本夜关门
- 小红柳根
- 九节风
- 芒叶小米草
- 黄珠子草
- 小三棵针
- 荷梗
- 鲫鱼脑
- 山梅花
- 水鳖蕨
- 羊皮
- 细叶卷柏
- 胃寒草
- 山橘叶
- 中华莛子藨
- 檵花叶
- 紫花一炷香
- 大过路黄
- 母猪草
- 石头菜
- 玉兰花
- 鹿胎
- 海虾
- 软骨过山龙
- 紫藤子
- 鹦鹉
- 岩泽兰
- 锦地罗
- 风车儿
- 露兜竻蔃
- 芡实
- 向日葵子
- 摇钱树根
- 虾蟆
- 小金钱草
- 麦冬
- 羊胎
- 夜花藤
- 醉针茅根
- 马兰
- 美丽兔尾草
- 塔黄
- 石楠
- 篦梳剑
- 地乌
- 小罗伞
- 猩猩木
- 乌鳢
- 八仙花
- 眼子菜
- 苍耳花
- 红豆七
- 杜仲
- 土中闻
- 藤梨根
- 秫米
- 海狸香
- 番石榴子
- 鸊鷉
- 猕猴桃根
- 地毡草
- 波罗蜜核中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