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肉
《中华本草》:熊肉
拼音注音
Xiónɡ Ròu
英文名
Bear as food, Asiatic Black Bear, Brown Bea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elenarctos thibetanus G.Cuvier2.Ursus arctos Linnaeus.
原形态
1.黑熊,体形较大,长1.5-1.7m,体重约150kg。头部宽圆。吻部短而尖;鼻端裸露,眼小;耳较长且被有长毛,伸出头顶两侧。颈部短粗,两侧毛特别长。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。尾很短。毛较一致漆黑色,有光泽。四肢粗健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,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,前宽后窄,内侧中部无毛间隔。具爪。除其鼻面部棕色、下颌白色、倒人字白斑外,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。2.棕熊,体形较大,长约2m,重200-300kg。头阔而圆,吻部较长鼻也较阔,其端裸出,略侧扁。耳小,能动,内外被毛。肩端隆起,腰粗壮,尾短。四肢粗壮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的爪长于后足。爪侧扁而弯曲,呈暗褐色。全身为黑棕色,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、棕黄色或棕红色。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。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,有冬眠习性,夏、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。白天活动,视觉较差,善爬树,熊游泳力强。杂食性,但以植物为主。2.栖息于广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。有冬眠习性,杂食以植物为主。资源分布:1.分布极广泛东北、华北、西南、华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均有分布。2.分布于东北及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罐头熊肉(品种未详)含水分63.85%,粗蛋白质7.27%,粗脂肪26.79%,灰分1.09%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虚损;强筋骨。主脚气;风痹不仁;手尽不随;筋脉挛急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注意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痼疾不可食熊肉,令终身不除愈。”2.《千金·食治》:“若腹中有积聚,寒热赢瘦者,食熊肉,病永不除。”
复方
①治中风心肠风热,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仁,筋脉五缓,恍惚烦躁:熊肉一斤。切,如常法调和作腌腊,空腹食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②疗脚气风痹不仁,五缓筋急:熊肉半斤。于豉汁中和姜、椒、葱白、盐、酱作腌腊,空腹食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各家论述
1.《千金·食治》:主风痹不仁,筋急五缓。2.孟诜:补虚羸。3.《医林纂要》:补中益气,润肌肤,壮筋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熊肉
拼音注音
Xiónɡ Ròu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肉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熊胆"条。
化学成分
罐头熊肉(品种未详)含水分63.85%,粗蛋白质7.27%,粗脂肪26.79%,灰分1.09%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微温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微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补虚损,强筋骨。治脚气,风痹,手足不随,筋脉挛急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风痹不仁,筋急五缓。"
②孟诜:"补虚羸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补中益气,润肌肤,壮筋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复方
①治中风心肺风热,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仁,筋脉五缓,恍惚烦躁:熊肉一斤。切,如常法调和作腌腊,空腹食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②疗脚气风痹不仁,五缓筋急:熊肉半斤。于豉汁中和姜、椒、葱白、盐、酱作腌腊,空腹食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红蒜
- 西藏鸡爪草花
- 细竹蒿草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狭叶当归
- 新疆一支蒿
- 小野鸡尾
- 西藏土连翘
- 蟹爪
- 小牛肝菌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西南鹅掌柴
- 细柱五加
- 血见愁
- 西藏鸡爪草
- 西藏野樱桃
- 小花五味子根
- 小花琉璃草
- 小飞扬草
- 薤白
- 小黄鼠狼
- 小被单草
- 小花五味子藤
- 小飞蓬
- 西藏马先蒿
- 小丁香
- 鮧鱼涎
- 扶桑叶
- 白蘑
- 八月瓜
- 蛾眉石凤丹
- 铁轴草
- 戴胜
- 苏合香
- 小柿子
- 水前草
- 熊胆
- 天泡子
- 皱叶变豆菜
- 野桂皮
- 血苋
- 茉莉叶
- 盒子草
- 红丝线
- 水栀
- 山牛毛毡
- 瓜馥木
- 血桐
- 乌饭树
- 骨螺
- 坠桃草
- 饺剪藤
- 黄多孔菌
- 菰
- 鸭儿芹果
- 阳雀花
- 独脚金
- 柏枝节
- 胡桃叶
- 鹅掌楸根
- 莱菔子
- 西瓜霜
- 藏羚角
- 金线包
- 掉毛草
- 紫阳花
- 乔木紫珠
- 赤麻鸭
- 刺玫果
- 甘蓝
- 熊肉
- 簕竹
- 短穗兔耳草
- 龙骨莲
- 昆布
- 苦刺
- 剑皮树菌
- 相思藤
- 榕树皮
- 一品红
- 桂花
- 地黄连
- 东廧子
- 藤三七
- 薄雪草
- 青竹标根
- 蒲圻贝母
- 川鄂山茱萸
- 瓦草
- 冬瓜瓤
- 厚叶旋蒴苣苔
- 黄秦艽
- 凤仙
- 大金银花
- 鹿筋
- 水松枝叶
- 土瓜狼毒
- 雉子筵
- 珍珠伞
- 峨眉石凤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