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线蛇
《中华本草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
英文名
white line Snake
出处
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除去的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uber spinalis(Peters)采收和储藏:春至秋季捕捉,捕后迅速处死,除去内脏,鲜用。
原形态
黄脊游蛇,体较细长,全长80cm左右。背面绛红色,背脊正中有1条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,其端起自额鳞,后端通达尾末,体侧由于鳞片边缘黑色,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,腹面淡黄色。眶前鳞1,有一较小的眶前下鳞,眶后鳞2(1);颞鳞2+2(3),上唇鳞多为3-2-3式。背鳞17-17-15行,体鳞平滑,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;腹鳞雄者186-194,雌者202-206;肛鳞2分,尾下鳞83-79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、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,河流附近、旱地、林区都可发现。以蜥蜴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温
归经
脾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经止痛。主风湿性关节疼痛;肌肤麻木不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20-40ml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黄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黄脊蛇、白蛇
来源
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内脏全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袪风湿。主治风湿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用法用量
白线蛇1条,白酒1斤,置瓶内,浸一月,制成药酒服,每饮1盅,每日2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。
出处
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的全体。夏、秋季捕捉,去内脏,晒干。
原形态
体长约80厘米。体背呈绿褐色;有一条明显的黄白色纵走带;自头部额鳞的前端起直达尾端。上唇鳞8片,偶为7片或9片;眼前鳞2片,偶为1片;服后鳞2片;前颞鳞2片;后颞鳞3片或2片。体鳞光滑。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。腹鳞雄者186~194,雌者202~206;尾下鳞90~99。
生境分布
常活动于溪流附近,有时也见于较干燥地区,多以蜥蝎或蛙类为食。无毒。分布东北及华北各地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复方
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:白线蛇一条,白酒一斤。置瓶内,浸一月即成,每次饮一盅,日服二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苦荬菜
- 蟹爪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银鱼
- 土沉香
- 杂蘑
- 伽喃香
- 黄草乌
- 大铁扫把
- 定木香
- 吴萸叶五加
- 糖橘红
- 吹风散
- 台湾千金藤
- 野核桃仁
- 冰
- 天目琼花
- 酒
- 天雄
- 羽萼
- 谷木
- 孔雀尾
- 荚囊蕨
- 虎尾轮根
- 大乌泡根
- 黄茶根
- 黄石脂
- 弯管花
- 水黄杨木
- 曼陀罗子
- 猪獠参
- 松叶防风花
- 野漆树根
- 碎米荠
- 理肺散
- 排钱树
- 烧伤藤
- 蒺藜
- 天泡子
- 坡参
- 九管血
- 矩叶大青
- 甜杏仁
- 芨芨草花
- 斩妖剑
- 木瓜
- 黄泡果
- 土黄连
- 胡桃青皮
- 花点草
- 阳雀花
- 芦叶
- 珍珠草
- 天山堇菜
- 枣槟榔
- 猕猴梨根
- 白叶刺根
- 倒根蓼
- 金挖耳根
- 药王茶
- 蛤仔
- 蟹爪兰
- 托里贝母
- 苕叶细辛
- 天麻子
- 头顶一朵花
- 枫香树根
- 红辣蓼
- 蚕茧草
- 百舌鸟
- 八角莲
- 猫眼睛
- 蓝胡麻草
- 泽泻
- 小鸦葱
- 野芝麻花
- 黑面叶
- 小青
- 马鬃参
- 鹅脚板
- 黄杨叶
- 小毛蓼
- 满天星
- 苹果
- 苔垢菜
- 木香子
- 山苏木
- 野棉花
- 深山不出头
- 莲房
- 刀豆
- 向天蜈蚣
- 苦葵鸦葱
- 一把篾
- 刺楸
- 仙环小皮伞
- 小接骨丹
- 姜叶三七
- 远志木蓝
- 万寿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