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线蛇
《中华本草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
英文名
white line Snake
出处
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除去的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uber spinalis(Peters)采收和储藏:春至秋季捕捉,捕后迅速处死,除去内脏,鲜用。
原形态
黄脊游蛇,体较细长,全长80cm左右。背面绛红色,背脊正中有1条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,其端起自额鳞,后端通达尾末,体侧由于鳞片边缘黑色,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,腹面淡黄色。眶前鳞1,有一较小的眶前下鳞,眶后鳞2(1);颞鳞2+2(3),上唇鳞多为3-2-3式。背鳞17-17-15行,体鳞平滑,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;腹鳞雄者186-194,雌者202-206;肛鳞2分,尾下鳞83-79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、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,河流附近、旱地、林区都可发现。以蜥蜴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温
归经
脾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经止痛。主风湿性关节疼痛;肌肤麻木不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20-40ml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黄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黄脊蛇、白蛇
来源
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内脏全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袪风湿。主治风湿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用法用量
白线蛇1条,白酒1斤,置瓶内,浸一月,制成药酒服,每饮1盅,每日2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。
出处
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的全体。夏、秋季捕捉,去内脏,晒干。
原形态
体长约80厘米。体背呈绿褐色;有一条明显的黄白色纵走带;自头部额鳞的前端起直达尾端。上唇鳞8片,偶为7片或9片;眼前鳞2片,偶为1片;服后鳞2片;前颞鳞2片;后颞鳞3片或2片。体鳞光滑。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。腹鳞雄者186~194,雌者202~206;尾下鳞90~99。
生境分布
常活动于溪流附近,有时也见于较干燥地区,多以蜥蝎或蛙类为食。无毒。分布东北及华北各地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复方
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:白线蛇一条,白酒一斤。置瓶内,浸一月即成,每次饮一盅,日服二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半边旗
- 小扁豆根
- 扁竹根
- 铁线莲
- 大马哈鱼
- 车桑仔叶
- 贯众
- 山东肿足蕨
- 红茎黄芩
- 深山酢浆草
- 漆大姑
- 白石榴根
- 白梅花
- 珊瑚草
- 杏子
- 扁豆叶
- 楸叶
- 三品一枝花
- 骑马参
- 舌状蜈蚣藻
- 半边莲
- 槟榔
- 黑芝
- 扁果
- 冰片
- 壁钱
- 半边藕
- 布渣叶
- 白花蛇
- 漆树根
- 芹花
- 七叶仔
- 光素馨
- 枳椇木汁
- 三叶海棠
- 半夏曲
- 叶子花
- 使君子叶
- 山一笼鸡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蚯蚓
- 大扁竹兰
- 刷把草
- 白炭
- 蜻蜓
- 半枫荷
- 三钻七
- 曲枝假蓝
- 布荆
- 白紫草
- 沙棘豆
- 寒莓根
- 半边菜
- 白细辛
- 三爪金龙
- 白脂麻
- 扁秆藨草
- 三角叶冷水花
- 十大功劳
- 花荵
- 臭黄荆根
- 茄花
- 舒筋草
- 半边钱
- 三枝标
- 扁豆衣
- 秋鼠曲草
- 苦丁
- 野山楂
- 海松子
- 使君子
- 实葫芦
- 白绒草
- 球兰
- 白花射干
- 神香草
- 四方藤
- 山丹花
- 椰根
- 三楞草
- 北方点地梅
- 四季素馨花
- 圣罗勒
- 冰
- 白簕枝叶
- 白椴
- 蛴螬
- 曲枝天冬
- 石吊兰
- 山苏子根
- 三铃子
- 清风藤
- 深山黄堇
- 刷把草根
- 煅石膏
- 三枝叶
- 三角咪
- 六方藤
- 漆树皮
- 巴豆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