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线蛇
《中华本草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
英文名
white line Snake
出处
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除去的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uber spinalis(Peters)采收和储藏:春至秋季捕捉,捕后迅速处死,除去内脏,鲜用。
原形态
黄脊游蛇,体较细长,全长80cm左右。背面绛红色,背脊正中有1条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,其端起自额鳞,后端通达尾末,体侧由于鳞片边缘黑色,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,腹面淡黄色。眶前鳞1,有一较小的眶前下鳞,眶后鳞2(1);颞鳞2+2(3),上唇鳞多为3-2-3式。背鳞17-17-15行,体鳞平滑,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;腹鳞雄者186-194,雌者202-206;肛鳞2分,尾下鳞83-79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、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,河流附近、旱地、林区都可发现。以蜥蜴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温
归经
脾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经止痛。主风湿性关节疼痛;肌肤麻木不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20-40ml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黄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黄脊蛇、白蛇
来源
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内脏全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袪风湿。主治风湿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用法用量
白线蛇1条,白酒1斤,置瓶内,浸一月,制成药酒服,每饮1盅,每日2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白线蛇
拼音注音
Bái Xiàn Shé
别名
白脊蛇、黄脊蛇。
出处
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黄脊游蛇的全体。夏、秋季捕捉,去内脏,晒干。
原形态
体长约80厘米。体背呈绿褐色;有一条明显的黄白色纵走带;自头部额鳞的前端起直达尾端。上唇鳞8片,偶为7片或9片;眼前鳞2片,偶为1片;服后鳞2片;前颞鳞2片;后颞鳞3片或2片。体鳞光滑。颈部及体中部17行,肛前15行。腹鳞雄者186~194,雌者202~206;尾下鳞90~99。
生境分布
常活动于溪流附近,有时也见于较干燥地区,多以蜥蝎或蛙类为食。无毒。分布东北及华北各地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。
复方
治风湿性关节疼痛,麻木不仁:白线蛇一条,白酒一斤。置瓶内,浸一月即成,每次饮一盅,日服二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桤木
- 石花
- 藕粉
- 香果脂
- 瓜蒌皮
- 海芋
- 五气朝阳草
- 委陵菜
- 三爪金龙
- 胡桃青皮
- 刺蒺藜
- 鱼虱子
- 理肺散
- 温大青
- 枇杷花
- 綟木
- 木香子
- 菾菜根
- 牛奶树
- 地钱
- 酸枣树皮
- 玛瑙
- 藤槐
- 乔木刺桐
- 黄海葵
- 鹿骨
- 蝇子草
- 冬里麻根
- 霞天曲
- 岩胡椒
- 菅
- 蛇莓根
- 白鱼
- 海虾壳
- 野三七
- 七叶胆
- 毛毡草
- 蛇疙瘩
- 血党
- 鸡屎白
- 慈竹叶
- 角花胡颓子
- 地龙
- 小罗伞
- 家麻树
- 八爪金龙
- 土附子
- 绣线菊子
- 白朱砂莲
- 罗勒子
- 灰包
- 灯心草根
- 朱顶红
- 干姜
- 地五泡藤
- 甘蔗皮
- 香茶菜根
- 苔菜
- 甘草梢
- 东风菜
- 黄杨木
- 棉团铁线莲
- 金环蛇
- 黑老头
- 土箭芪
- 曼陀罗子
- 峨嵋耳蕨
- 千金子霜
- 棕榈根
- 黄花地丁
- 桃叶
- 地柏树
- 花鱼
- 白花丹
- 麋骨
- 豆角柴
- 小白绵参
- 绿茎槲寄生
- 大狗尾草
- 土人参
- 密蒙花
- 黄明胶
- 红管药
- 香柏
- 小三棵针
- 兔儿风
- 地笋
- 铅丹
- 山油柑叶
- 虎杖叶
- 剪刀股
- 螳螂
- 蟾酥
- 筋骨草
- 牡荆沥
- 秃叶红豆树
- 金钱参
- 柏树果
- 清香桂
- 七星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