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蛾七
《中华本草》:飞蛾七
拼音注音
Fēi é Qī
别名
飞蛾七、岩风七、老虎香、狗尾升麻、雨点草、血经草、石黄草、石笋一枝花
英文名
herb of Smallfruit Meadowrue
出处
始载于《药学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小果唐松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alictrum microgynum Lecoyer ex Oliv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小果唐松草,多处生草本,高20-42cm。全株无毛。根状茎短,须根上有倒圆锥形小块根。茎直立,上部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8-15cm;叶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;叶片长10-15cm;小叶薄草质,有长柄;楔状倒卵形、菱形或卵形,长2-9.5cm,宽1.5-4.8cm,3浅裂,边缘有粗圆齿,叶脉平,不明显。花序似复伞形状;苞片近匙形,长约1.5mm;花两性,花梗丝状,长达1.5cm;萼片4,花瓣状,狭椭圆形,长约1.5mm,白色,早落;花瓣无;雄蕊多数,长3.5-6.5mm,花丝上部比花药宽,下部丝状,花药长圆形,长约1mm,先端有短尖;心皮6-15,有细柄,柱头小,几无花柱,瘦果狭椭圆形,长约1.8mm,柄长1.2mm,果下垂,有6条纵肋。花期4-7月,果期5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2800m的山地林下、草地或岩石边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根含氧代紫番荔枝碱(oxopurpureine),箭头唐松草米定碱(thalicsimidine),海罂粟碱(glaucine)及N-甲基六驳碱(N-methyllaurotetanine)。全草含原阿片碱(protopine),隐品碱(crytopine),α-别隐吕碱(α-allocryptopine),小檗胺(berbamine) 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。
药理作用
1.抗癌作用,氧代紫番荔枝碱有抗癌活性。2.其他作用,海罂林业部碱能显着抑制肉芽组织增生,并具有显着的镇咳作用,此作用强于可待回且治疗指数更高;还能协同催眠药中枢抑制作用,具有松驰肌肉、抗肾上腺素、抗过敏、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全身黄肿;眼睛发黄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治全身黄肿,眼睛发黄,祛寒退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苎麻
- 香茶菜
- 鱼腥草
- 黑蚂蚁
- 香胶木
- 高山金挖耳
- 黑沙蒿
- 鸭脚木叶
- 雪猪骨
- 鸭儿芹果
- 黑皮根
- 高原蚤缀
- 风花菜
- 粉藜
- 黄锁梅叶
- 黑葡萄液汁
- 艾叶
- 黄蜀葵茎
- 安徽刺黄柏
- 香菊
- 鸡公柴果
- 过山枫
- 鸭脚木根
- 黑汉条
- 黑珠芽薯蓣
- 钩栗
- 黄蜀葵子
- 高山望
- 螲蟷
- 黑阳参
- 鬼臼
- 鸽卵
- 五加果
- 鲚鱼
- 矮醋栗
- 矮柳穿鱼
- 香花刺
- 风叶藤
- 粉苞苣
- 鸡嗉子根
- 福建胡颓子叶
- 南亚新木姜
- 蜂斗菜
- 鸭跖花
- 风寒草
- 香草仔
- 斑唇马先蒿
- 赭石
- 龟肉
- 黑风散根
- 沙梨
- 蜂胶
- 革叶蓼
- 鸡雪莲
- 蜂乳
- 鬼毛针
- 鸭脚黄连
- 鳕鱼骨
- 雪山甘草
- 鷃
- 鸭嘴花
- 过江龙子
- 蜂蜡
- 颠茄草
- 腐婢
- 鸡肫草
- 香豆蔻
- 雪梨膏
- 黑皮跌打
- 鬼箭羽
- 蝮蛇骨
- 鳡鱼
- 鲛鱼胆
- 风车藤
- 蜂毒
- 风藤草
- 飞来鹤
- 贯众
- 鸭脚黄边
- 鹦鹉
- 高粱火焰苞
- 庵 (艹闾)子
- 黑大艽
- 黑牵牛
- 肥肉草
- 紫香薷
- 覆盆子叶
- 香果脂
- 鸮
- 黑点草
- 鸡蛋果
- 香茶菜根
- 车前子
- 鸡卵草
- 香艾
- 黄鹌菜
- 转心莲
- 肺心草
- 返顾马先蒿
- 鬼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