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栗叶
《中华本草》:石栗叶
拼音注音
Shí Lì Yè
英文名
Leaf of Belgaum Walnut, Leaf of Kekuioiplant, Leaf of Bancouloiplant, Leaf of Lumbangoilplant, Leaf of Otaheite Walnut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 (L.)Willd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eurites moluccana (L.)Willd.[Jatropha moluccan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石栗 常绿乔木,高达13m。幼枝和花序均被揭色星状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6-12cm,顶端有2枚小腺体;叶片卵形至阔披针形,长10-20cm,宽5-17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截平,稀有急尖或浅心形,全缘或3-5裂,幼时两面被褐色星状短柔毛,后变无毛或仅于背面流被星状短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白色。圆锥花序顶生,雄花花萼阔卵形,长约3mm,通常2深裂,镊合状,外面密被星状短柔毛;花瓣5,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约6mm,先端钝,基部被毛;雄蕊15-20,着生于隆起、被毛的花托上,花丝短,基部被星状短柔毛,花药卵形,向内;雌花花被与雄花无异;子房球形,长约2mm,密被星状短柔毛,2室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近球形或阔卵形,直径5-6cm,具纵棱,有种子l-2颗。花期4-7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于村旁及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卵形至阔披针形或近圆形,长10-20cm,宽5-17cm,表面棕色,两面均被锈色星状短柔毛,有时脱落;叶片不分裂或3-5浅裂,叶柄长6-12cm,先端有2枚小腺体。
性味
微苦;寒;小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;止血。主闭经;金疮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粉敷。
注意
《广东中药》Ⅱ:孕妇忌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2.《广东中药》Ⅱ: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石栗叶
拼音注音
Shí Lì Yè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叶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石栗子"条。
生境分布
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叶多皱缩,纸质,卵形至长卵形,长10~2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两面秃净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叶脉明显,主脉1,侧脉羽状。具叶柄,被星状毛,顶端有2个突起的暗红色小腺体。以净叶无枝梗者为佳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微苦,寒。"(有毒)
功能主治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"
注意
《广东中药》Ⅱ:"孕妇忌用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构树叶
- 水细辛
- 土砂仁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黄花鸢尾
- 黄唇鱼心
- 药用小阴地蕨
- 细叶藁本
- 五色梅根
- 南方露珠草
- 裂蹄
- 六棱菊
- 朴树根皮
- 大一面锣
- 红寒药
- 木鳖子根
- 雪里开
- 红果楠
- 竹衣
- 肝风草
- 牛大力
- 下山虎
- 茱苓草
- 地下明珠
- 母猪草
- 田螺
- 木芙蓉叶
- 黑蒿
- 野鹅脚板
- 自扣草
- 金银花子
- 猪肤
- 小杉藻
- 网眼瓦韦
- 美丽胡枝子根
- 槐根
- 太白花
- 酸藤木
- 牛蹄
- 云木香
- 丁香根
- 海参内脏
- 蝮蛇
- 矮卫矛
- 单头紫菀根
- 葫芦藓
- 蟹壳
- 礁膜
- 朴松实
- 毛扭藓
- 油柑虫节
- 金背枇杷花
- 杉皮
- 毛叶白粉藤根
- 三筒管
- 黄花獐牙菜
- 吐铁
- 萍蓬草
- 玉
- 杉子
- 泡桐叶
- 凤尾草
- 朱唇
- 粘毛黄花稔
- 三对节
- 鱼串草
- 美汉草
- 异被赤车
- 撒发
- 石蕨
- 三点金草
- 糯米藤
- 锯鲨翅
- 金狗脊黄毛
- 陆英果实
- 黄屈花
- 蒟蒻薯
- 黄木耳
- 小狮子
- 小白撑
- 岭南杜鹃
- 台湾泡桐叶
- 桑耳
- 黄牛茶
- 黑风散
- 土大黄
- 向日葵壳
- 慈竹叶
- 扶栘木皮
- 都拉鸢尾
- 梨果仙人掌
- 羊骨
- 大皂角
- 小梾木
- 蚌花
- 大树甘草
- 豌豆七根
- 山沉香
- 山橿
- 山扁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