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栗叶
《中华本草》:石栗叶
拼音注音
Shí Lì Yè
英文名
Leaf of Belgaum Walnut, Leaf of Kekuioiplant, Leaf of Bancouloiplant, Leaf of Lumbangoilplant, Leaf of Otaheite Walnut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 (L.)Willd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eurites moluccana (L.)Willd.[Jatropha moluccan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石栗 常绿乔木,高达13m。幼枝和花序均被揭色星状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6-12cm,顶端有2枚小腺体;叶片卵形至阔披针形,长10-20cm,宽5-17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截平,稀有急尖或浅心形,全缘或3-5裂,幼时两面被褐色星状短柔毛,后变无毛或仅于背面流被星状短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白色。圆锥花序顶生,雄花花萼阔卵形,长约3mm,通常2深裂,镊合状,外面密被星状短柔毛;花瓣5,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约6mm,先端钝,基部被毛;雄蕊15-20,着生于隆起、被毛的花托上,花丝短,基部被星状短柔毛,花药卵形,向内;雌花花被与雄花无异;子房球形,长约2mm,密被星状短柔毛,2室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近球形或阔卵形,直径5-6cm,具纵棱,有种子l-2颗。花期4-7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于村旁及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卵形至阔披针形或近圆形,长10-20cm,宽5-17cm,表面棕色,两面均被锈色星状短柔毛,有时脱落;叶片不分裂或3-5浅裂,叶柄长6-12cm,先端有2枚小腺体。
性味
微苦;寒;小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;止血。主闭经;金疮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粉敷。
注意
《广东中药》Ⅱ:孕妇忌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2.《广东中药》Ⅱ: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石栗叶
拼音注音
Shí Lì Yè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叶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石栗子"条。
生境分布
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叶多皱缩,纸质,卵形至长卵形,长10~2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两面秃净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叶脉明显,主脉1,侧脉羽状。具叶柄,被星状毛,顶端有2个突起的暗红色小腺体。以净叶无枝梗者为佳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微苦,寒。"(有毒)
功能主治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"
注意
《广东中药》Ⅱ:"孕妇忌用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老虎
- 石黄连
- 水贯众
- 水韩信草
- 壶卢
- 绳藻
- 沙前胡
- 沙漏芦
- 蛇尾草
- 水葱
- 砂仁
- 合欢皮
- 水龙
- 核桃仁
- 石斛
- 华萝藦
- 粟米
- 昏鸡头
- 苏铁
- 熟地黄
- 华无柱兰
- 水蔗草
- 水鳖
- 沙旋复花
- 沙松果
- 石楠叶
- 孩儿茶
- 旱菜
- 苏头
- 蛇地钱
- 石蟾蜍
- 石风丹
- 水黄
- 沙七
- 石山花椒
- 华南舌蕨
- 沙蓬
- 厚叶素馨
- 算盘子
- 石蟹
- 华山矾
- 莎木面
- 蛇头细辛
- 蛇头草
- 疏叶当归
- 石蚕
- 水银
- 算盘子叶
- 石刁柏
- 石栗
- 石椒草
- 华凤仙
- 石霜
- 石面枇杷
- 回回豆
- 粟奴
- 忽布筋骨草
- 胜红蓟
- 狮子尾
- 蛇含
- 华东膜蕨
- 石蕊
- 砂茴香
- 水鬼蕉叶
- 沙枣胶
- 石决明
- 水豆瓣
- 算盘七
- 麻黄根
- 石蝴蝶
- 石青菜
- 粟米泔汁
- 肾经草
- 旱水仙根
- 石南藤
- 厚叶贯众
- 石羊菜
- 肾子藤
- 肾蕨
- 石灰
- 石荠苎
- 舒筋草
- 深山不出头
- 木防己
- 蛇含石
- 石蜐
- 华青皮木
- 砂生槐
- 莎草蕨
- 石南实
- 挖耳草根
- 石芫茜
- 核子木
- 苏土藁本
- 舒戛千里光
- 瘦风轮
- 厚叶川木香
- 露蜂房
- 石莽草
- 华中五味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