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东膜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华东膜蕨
拼音注音
Huá Dōnɡ Mó Jué
英文名
Barbate Filmy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华东膜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menophyllum barbatum (V.d.B) Bak.[Lepto cionium barbatum V.d.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小型石生或附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2-3m。根茎纤细如丝,暗褐色,疏生淡褐色绒毛,下面疏生纤维状根。叶远生,相距1.5-2cm;叶柄长0.5-2cm,暗褐色,丝状,全部或大部具狭翅,疏被淡褐色柔毛;叶片薄膜质,半透明,干后褐色或鲜绿色,卵形,长1.5-2.5cm,宽1-2cm,先端钝圆,基部近心形,二回羽裂;羽片3-5对,长圆形,长5-7mm,宽4-6mm,互生,羽裂几达有宽翅的羽轴;末回裂线形,4-6对,长2-3mm,宽约0.8mm,边缘有小尖齿;叶脉叉状分枝,暗褐色,与叶轴及羽轴上面均被褐色柔毛,末回裂片有小脉1-2条。孢子囊群生于叶片顶部,位于短裂片上;囊苞二瓣状,通常为卵形,长约1.5mm,宽约1mm,圆头,先端有少数小尖齿,囊群托内藏,不伸出囊孢之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000m的林下树干上或阴暗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1.华东膜蕨多卷缩成团。根茎纤细,丝状,黑色。叶柄丝状,长0.5-2cm,被淡褐色柔毛;叶片展开后呈卵形,长1.5-2.5cm,宽1-2cm,薄膜质,半透明,淡褐色或鲜绿色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绿色。①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均为长多边形,壁微呈念珠状增厚,内含圆形棕色物。②叶柄纤维棕红色,直径26-47μm,壁厚10-18μm。③非腺毛淡黄色,多细胞,直径26-34μm,壁厚约5.0μm。④梯纹管胞直径26-34μm。⑤孢子四面体形,极面观为近圆形,直径17-35μm,具细长三裂缝,外壁厚约1.5μm。表面具短棒状纹饰。
化学成分
含芹菜素(apigenin)。
性味
涩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化瘀止血。主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全草有止血的功能。外用治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乌珠叶
- 紫八宝
- 忽布筋骨草
- 石榕
- 华南铁角蕨
- 胜红蓟
- 蛇含
- 福参
- 家独行菜
- 土三七
- 白勒
- 鼬瓣花根
- 鲤鱼皮
- 小果野葡萄
- 珍珠
- 回阳生
- 雷丸
- 石灰
- 舒筋草
- 腊瓣花
- 石荠苎
- 华青皮木
- 石南实
- 补骨脂
- 合掌草
- 砂生槐
- 半边旗
- 核子木
- 石芫茜
- 紫背金盘草
- 四楞蒿
- 圆萼刺参
- 华中五味子
- 石莽草
- 淡竹叶
- 烟胶
- 棱叶韭
- 槐胶
- 麻油
- 石蕊
- 矩圆石韦
- 牛髓
- 歪头菜
- 有柄石韦
- 长毛风毛菊
- 刺蓬花
- 玉簪
- 蘡薁根
- 刺猬皮
- 毛花洋地黄
- 羊毛草根
- 长青草
- 白矾
- 血水草
- 红须须
- 大夜关门
- 白线薯
- 苏铁叶
- 狐心
- 石风车子叶
- 鮧鱼
- 柽柳
- 舞草
- 大山黧豆
- 小牛肝菌
- 黄瓜根
- 野漆树
- 苏铁根
- 野拔子
- 自然铜
- 黄荆
- 鼠李
- 鼠牙半支
- 蛇菰
- 鼠妇画眉草
- 鼠肾
- 蛇根木
- 赛葵
- 酸不溜
- 酸不溜根
- 鳝鱼皮
- 鼠尾草
- 鼠标蛇
- 纤枝山柑
- 蜀羊泉
- 蜀葵子
- 蜀葵根
- 鲨鱼骨
- 鳝鱼头
- 鼠
- 鼠皮
- 酥油
- 霜红藤
- 顺江木
- 鼠矢枣
- 鼠舌草
- 蛇莓根
- 蛇鲻
- 酸枣仁
- 酸枣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