鲤鱼皮
《中华本草》:鲤鱼皮
拼音注音
Lǐ Yú Pí
英文名
Carp skin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rinus carpio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将鲤鱼杀死后,洗净,取皮,晾干。
原形态
鲤鱼,体呈纺锤形,侧扁,腹部圆。吻钝。口端位,呈马蹄形。须2对。眼小,位于头纵轴的上方。下咽齿3行,内侧的齿呈臼齿形。鳞大,侧线鳞33-39。鳃耙一般为18-22。背鳍3,15-21,第3硬刺坚强,后缘有锯齿。 臀鳍3,5。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。身体背问号 纯黑色,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,腹部淡白色。背、尾鳍基部微黑,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。资源分布:除西藏以外,各省市、自治区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主要为蛋白质、脂肪等。[br]此外,尚含叶黄素(lutein)及1种类似于喇蛄素(astacene)的红色色素:从绯鲤(红色鲤)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(luteinester ),α-及β-皮黄素酯(α-及β-doradexanthinester),虾黄质(astaxan-thin)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安胎;止血。主胎动不字;胎漏;骨鲠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或烧灰,适量。
复方
治负鲠,骨横喉中,六、七日不出:鲤鱼鳞、皮合烧作屑,以水服之。未出更服之,取出为度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各家论述
《唐本草》:主瘾疹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鲤鱼皮
拼音注音
Lǐ Yú Pí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。
化学成分
主要为蛋白质、脂肪等。此外,尚含叶黄素及一种类似于蝲蛄素的红色色素;从绯鲤(红色鲤)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,α-及β-皮黄素酯,虾黄质。
功能主治
《唐本草》:"主瘾疹。"
复方
治鱼鲠,骨横喉中,六、七日不出:鲤鱼鳞、皮合烧作屑,以水服之。未出更服之,取出为度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苏木蓝
- 豹皮菇
- 牛戳口
- 桑螵蛸
- 驴毛
- 水芹
- 腹水草
- 青刺尖
- 黑汉条
- 还阳草
- 糯米条
- 茅栗仁
- 胡杨
- 牛心果
- 芹花
- 穗花杉根
- 岗梅根
- 红豆七
- 茅栗根
- 铅灰
- 鱼鳞菜
- 驴骨
- 一叶荻
- 蛇胆
- 槐花
- 老君须
- 山楂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飞廉
- 四块瓦
- 小红袍
- 柱果木榄叶
- 矮脚苦蒿
- 葎草花
- 老婆子针线
- 蛮刀背
- 大豆黄卷
- 苞叶木
- 马尾伸筋
- 白鹤藤根
- 绿萼水珠草
- 崖姜
- 跌破勒
- 瓠子子
- 半枝莲
- 草蛛
- 石椒草
- 豆列当
- 野山芝麻
- 笔罗子
- 桤木皮
- 苦竹根
- 蘘荷子
- 紫金血藤
- 蘡薁
- 光梗丝石竹
- 丽江山慈菇
- 铁落
- 水韩信草
- 白丁香
- 辣辣菜
- 垂花香薷
- 鸡挂骨草
- 岩豆
- 三角风
- 橘
- 石芫茜
- 疣果冷水花
- 露珠香茶菜
- 黑心姜
- 蜂毒
- 白杨树
- 萍蓬草子
- 香毛草
- 索骨丹
- 青酒缸根
- 龙眼叶
- 一把篾
- 苍山橐吾
- 三叶青
- 大头茶
- 赖草
- 大百解薯
- 鸬鹚涎
- 粗榧枝叶
- 乌鸡骟
- 竹(鼠留)子牙
- 接骨草
- 莙荙菜
- 栗树皮
- 广枝仁
- 剑皮树菌
- 翅柄铁线蕨
- 万寿菊
- 续随子叶
- 长毛香科科
- 尖叶铁扫帚
- 大叶金花茶叶
- 青盐陈皮
- 闹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