鲤鱼皮
《中华本草》:鲤鱼皮
拼音注音
Lǐ Yú Pí
英文名
Carp skin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rinus carpio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将鲤鱼杀死后,洗净,取皮,晾干。
原形态
鲤鱼,体呈纺锤形,侧扁,腹部圆。吻钝。口端位,呈马蹄形。须2对。眼小,位于头纵轴的上方。下咽齿3行,内侧的齿呈臼齿形。鳞大,侧线鳞33-39。鳃耙一般为18-22。背鳍3,15-21,第3硬刺坚强,后缘有锯齿。 臀鳍3,5。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。身体背问号 纯黑色,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,腹部淡白色。背、尾鳍基部微黑,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。资源分布:除西藏以外,各省市、自治区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主要为蛋白质、脂肪等。[br]此外,尚含叶黄素(lutein)及1种类似于喇蛄素(astacene)的红色色素:从绯鲤(红色鲤)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(luteinester ),α-及β-皮黄素酯(α-及β-doradexanthinester),虾黄质(astaxan-thin)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安胎;止血。主胎动不字;胎漏;骨鲠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或烧灰,适量。
复方
治负鲠,骨横喉中,六、七日不出:鲤鱼鳞、皮合烧作屑,以水服之。未出更服之,取出为度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各家论述
《唐本草》:主瘾疹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鲤鱼皮
拼音注音
Lǐ Yú Pí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。
化学成分
主要为蛋白质、脂肪等。此外,尚含叶黄素及一种类似于蝲蛄素的红色色素;从绯鲤(红色鲤)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,α-及β-皮黄素酯,虾黄质。
功能主治
《唐本草》:"主瘾疹。"
复方
治鱼鲠,骨横喉中,六、七日不出:鲤鱼鳞、皮合烧作屑,以水服之。未出更服之,取出为度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米油
- 腊梅
- 扁樱桃
- 蜗牛壳
- 绵三七
- 大避债蛾
- 刺楸茎
- 粘毛黄花菍
- 蜂窝草
- 球兰
- 矮杨梅皮
- 胃友果
- 睡菜根
- 阿尔泰瑞香
- 地骷髅
- 黄泡子
- 广石豆兰
- 紫玉盘
- 狮子七
- 锈钉子
- 林背子
- 百灵草
- 蜘蛛果茎叶
- 蜗牛
- 岩椒草
- 华东瓶蕨
- 岩藿香
- 九龙盘
- 炮仗花
- 阿尔泰扭藿香
- 灰钉
- 过路惊
- 美人蕉根
- 五除叶
- 鳢鱼
- 水香柴
- 紫啸鸫
- 旱冬瓜
- 老枪谷根
- 香叶树
- 酪
- 牛血
- 竹叶椒叶
- 艾虎
- 竹卷心
- 南枳椇
- 左黑果
- 山玉兰
- 勒马回
- 无花果
- 龙齿
- 止咳草
- 大草蔻
- 乌脚枪
- 滑叶跌打
- 海螺厣
- 金刚刺
- 枫香树根
- 檵花
- 律草
- 羊角扭
- 仙顶梨
- 秋海棠果
- 白勒
- 冰凉花
- 带叶报春花
- 松叶防风花
- 土大香
- 鹿衔草
- 野胡萝卜根
- 大茶药根
- 咸秋石
- 粳谷奴
- 红毛叶马蹄香
- 东廧子
- 蓼子草
- 血叶兰
- 光板猫叶草
- 狭叶香茶菜
- 沙冬青
- 豚卵
- 马牙半支
- 野烟叶
- 金刚藤
- 黄接骨丹
- 南天竹梗
- 鮠鱼
- 韭根
- 柄果槲寄生
- 雷丸
- 灵砂
- 鸮
- 淡味当药
- 漏斗瓶蕨
- 龙脷叶
- 早谷藨
- 铁罗汉
- 蓖麻叶
- 乱草
- 漆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