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东瓶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华东瓶蕨
拼音注音
Huá Dōnɡ Pínɡ Jué
英文名
Oriental Bristle Fern, Oriental Filmy-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华东瓶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orientalis C.Chr.[Vandenboschia orientale(C.Chr.)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10-15cm。根茎暗褐色,长而横走,密被黑褐色多细胞的节状毛。叶远生;叶柄淡褐色,长3-5cm,两侧具阔翅,基部补节状毛;叶片薄膜质,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5-10cm,宽2-5cm,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6-12对,互生,几无柄或具有翅的短柄,宽卵形至菱状卵形,二回羽状分裂,中部的较大,长1-1.6cm,宽5-14mm;二回裂片2-4对,无柄,斜卵形或宽楔形,羽状分裂,下部的较大,长4-8mm,宽3-5mm,裂片1-3对,互生,短线形,长1-3mm,宽约0.5mm,叶轴及羽片中轴背面有棕色棒状短毛;叶脉羽状,末回裂片有小脉1-2条。孢子囊群位于上部末回裂片先端;囊苞管状,长约1mm,宽约0.8mm,两侧有狭翅,口部稍膨大或有膨大;囊群托黑褐色,丝状,长约8mm,伸出于囊苞之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000m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、沟谷中树干下部或林下溪边潮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涩;苦;凉
归经
肝;肺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健脾消食;止血生肌。主痈疖肿毒;消化不良;肺热咳嗽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微涩,性凉。有止血生肌、清热解毒,健脾消食、利尿的功能。用于外伤出血、疮疖、咳嗽痰多及消化不良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华山矾根
- 石头菜
- 鳢鱼肠
- 华泽兰
- 高山露珠草
- 树头菜
- 谷蓼
- 苦竹叶
- 母猪草
- 过山青
- 钩栲
- 化香树叶
- 兔头骨
- 厚朴子
- 铁仔
- 鳜鱼
- 木黄连
- 钩吻
- 钩藤
- 白柳
- 野苦梨根
- 哈士蟆
- 赶黄草
- 岩泽兰
- 过山消
- 慕荷
- 旱水仙根
- 鲨鱼胆
- 高脚落山箕根
- 赛莨菪
- 贵州卷柏
- 蛇目菊
- 砂茴香
- 钩石斛
- 刻裂紫堇
- 高粱泡叶
- 水牛角浓缩粉
- 龟胆汁
- 独角牛
- 商陆
- 高寒露珠草
- 金荞麦茎叶
- 北风草
- 隔山香
- 托腰散
- 甜瓜根
- 钩钱草
- 钉耙七
- 鲫鱼骨
- 防己
- 土白蔹
- 革叶茴芹
- 美登木
- 莱菔子
- 大叶蛇泡簕
- 枸骨叶
- 铁树花
- 高良姜
- 心叶忽布
- 天葵草
- 小叶买麻藤
- 番石榴皮
- 稻槎菜
- 鬼目
- 甜瓜茎
- 日中花
- 甜瓜花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檀香泥
- 鱼寄生
- 甜果藤
- 干蟾
- 马绊草
- 荔枝叶
- 肥肉草
- 痰火草
- 紫苏
- 天花粉
- 红果冬青
- 红果冬青根
- 直立婆婆纳
- 方蟹
- 蜂蝇
- 磨盘草
- 哈蟆油
- 太子参
- 鬼点灯
- 青蛇莲
- 福参叶
- 革耳
- 鹌鹑
- 桐油
- 厚皮香
- 蓑草
- 乌骨麻
- 不灰木
- 枸橘核
- 红酸七
- 管仲
- 粉菝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