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羞草
《中华本草》:含羞草
拼音注音
Hán Xiū Cǎo
别名
知羞草、怕羞草、喝呼草、怕丑草、望江南、惧内草、感应草。
英文名
Sensitiveplat Herb, Herb of Sensitiveplant,Sensitiveplant,Touch-me-not,Action Plant,Shame Plant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mosa pudica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全草,除去泥沙,洗净,鲜用,或扎成把,晒干。
原形态
含羞草 披散半灌木状草本,高可达1m。有散生、下弯的钩刺及倒生刚毛。叶对生,羽片通常4,指状排列于总叶柄之顶端;叶柄长1.5-4cm;托叶披针形,长5-10mm,有刚毛。小叶10-20对,触之即闭合而下垂;小叶片线状长圆形,长8-13mm,先端急尖,基部近圆形,略偏斜,边缘有疏生刚毛。头状花序具长梗,单生或2-3个生于叶腋,直径约1cm;花小,淡红色;苞片线形,边缘有刚毛;萼漏斗状,极小,短齿裂;花冠钟形,上部4裂,裂片三角形,外面有短柔毛;雄蕊4,基部合生,伸出花瓣外;子房有短柄,无毛,花柱丝状,柱头小。荚果扁平弯曲,长约14mm,先端有喙,有3-4节,每节有1颗种子,荚缘波状,具刺毛,成熟时荚节脱落。种子阔卵形。花期3-4月,果期5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、湿润而向阳的环境。丘陵和平坝的一般土壤都可生长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四川地区在3-4月播种。在整好的地上,开1.3m宽的畦,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,深约7cm,作到穴大、底平、土松。播时先施人畜粪水,然后把种子匀撒穴里,每穴10-15粒,上盖草木灰约1cm厚。[br]田间管理 播后天旱注意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苗高约7cm时匀苗、补苗,每穴留苗4-5株,并除草、追肥1次。在5-6月再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肥料一般都用畜粪水。[br]病虫害防治虫害有蛤蝓,可在早晨撤鲜石灰粉防治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、山溪边、草丛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收缩性蛋白质(contractile protein),三磷腺昔(ATP,adenosine triphosphae)和三磷腺苷酶(ATPase,adenosine triphosphatase),亦含含羞草碱(mimosine),含羞草甙(mimoside),D-松醇(D-pinitol)和硒化合物,其中一种为亚硒酸盐(selenite)。全草含含羞草碱(mimosine),含羞草甙,D-松醇(D-pinitol),硒化合物,其中一种为亚硒酸盐,蛋白质,鞣质,2〃-O鼠李糖基荭草素(2”-O-rhamnosylorientin)和2”-O-鼠李糖基异荭草素(2”-Orhamnosy -lisoorientin)。种子含油约17%,性质似大豆油,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: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0.4%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51%,油酸(oleic acid)31%,棕榈酸(palmiticacid)8.7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8.9%,另含谷甾醇(sitosterol)。亦含山酸(behenic acid)5.7%,粘液质(mucilage),硒化合物,其中一种为亚硒酸盐。
药理作用
含含羞草碱之植物,马、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。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氮基酸,结构与酪氨酸相似,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,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。饲料中含0.5-1.O%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、脱发、白内障。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,可致头发突然脱落银合欢(Leucaena glauca)的种子中即含此碱,早年称为Leuce-nol〕。它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,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着。其低铁复合物毒性远较为小。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碱对大鼠生长的抑制作用。
性味
苦;涩;微苦;微寒;小毒
归经
心;肝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凉血解毒;清热利湿;镇静安神。主感冒;小儿高热;支气管炎;肝炎;肠炎;结膜炎;泌尿系结石;水肿;劳伤咳血;鼻衄;血尿;神经衰弱;失眠;疮疡肿毒;带状疱疹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;或炖肉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止痛消肿。2.《本草求原》:敷疮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眼热作痛。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清肝火,治小儿疳积,肝火上亢,外治疮疡作痛。5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安神镇静。6.《实用中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深部脓肿,肠炎,胃炎,疝气,小儿疳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含羞草
拼音注音
Hán Xiū Cǎo
别名
感应草、喝呼草、知羞草、怕丑草
来源
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 L.的全草。夏秋采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性味
甘、涩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,化痰止咳,安神止痛。用于感冒,小儿高热,急性结膜炎,支气管炎,胃炎,肠炎,泌尿系结石,疟疾,神经衰弱;外用治跌打肿痛,疮疡肿毒。
用法用量
5~8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本品有麻醉作用,内服不宜过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含羞草
拼音注音
Hán Xiū Cǎo
别名
知羞草(《南越笔记》),怕羞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喝呼草(《广西通志》),怕丑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望江南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或羹生或攀援半灌木,高可达1米,有散生利刺及无数倒生刺毛。羽片通常4枚,掌状排列;小叶多数,触之即闭合而下垂,矩圆形,长8~13毫米,先端短尖,有散生刺毛,无柄。头状花序具长柄,单生或2~3个生于叶腋,直径约1厘米;花淡红色,极多;萼钟形,短齿裂;花冠下部合生,上部4裂,三角形,雄蕊4,花丝长,伸出;子房有短柄,花柱丝状,柱头顶生。荚果扁平,稍外弯,多数,长1~2厘米,顶端有喙,有3~5节,每节有1种子,成熟时节脱落,只剩下具有刺毛的荚缘:种子阔卵形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路旁、潮湿地,或栽培。分布华东、华南、西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,另含含羞草碱、含羞草碱o-β-D-葡萄糖甙。叶含类似肌凝蛋白的收缩性蛋白质。种子含油约17%,性质类似大豆油,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:亚麻酸0.4%、亚浊酸51%、油酸31%、棕榈酸8.7%和硬脂酸8.9%,另含不皂化物质2.5%,主要为甾醇。
药理作用
含含羞草碱之植物,马、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。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氨基酸,结构与酪氨酸相似,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,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。饲料中含0.5~1.0%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、脱发、白内障。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,可致头发突然脱落。它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,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着。其低铁复合物毒性远较为小。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碱对大鼠生长的抑制作用。
性味
甘,寒,有毒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甘,性寒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寒,有小毒。"
③《实用中草药》:"性微寒,味微苦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安神,消积,解毒。治肠炎,胃炎,失眠,小儿疳积,目热肿痛,深部脓肿,带状疱疹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止痛消肿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敷疮,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眼热作痛。"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清肝火,治小儿疳积,肝火上亢,外治疮疡作痛。"
⑤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安神镇静。"
⑥《实用中草药》:"清热利湿。治深部脓肿,肠炎,胃炎,疝气,小儿疳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神经衰弱,失眠:含羞草一至二两(干品)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带状疱疹:含羞草鲜叶捣烂外敷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走马胎
- 山蒜
- 虎耳还魂草
- 红苕母子
- 山桐子
- 马蹬草
- 广防己
- 红白二丸果
- 海燕
- 番泻叶
- 山五味子
- 倒莓子
- 狭叶山胡椒
- 海南虎皮楠
- 胡芦巴
- 海南茄
- 桂树根
- 獭肉
- 对叶林根
- 杜香
- 红土子
- 红毛对筋草
- 海鳗胆
- 水禾麻
- 菊花脑
- 绿笋片
- 番石榴根
- 丁香露
- 翻白草
- 小齿锥花
- 新疆延胡索
- 粟米泔汁
- 白英
- 凉伞盖珍珠
- 狗泡草
- 搜山黄
- 小白撑
- 番石榴干
- 乔木五加
- 大钱麻
- 柳叶蒿
- 象胆
- 灵寿茨
- 荞麦
- 犀肉
- 山牛毛毡
- 分心木
- 旋复花
- 海莲叶
- 柿饼
- 虎尾兰根
- 齐墩果
- 夏腊梅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披针叶卫矛
- 蓝猪耳
- 土阿魏
- 响铃豆
- 红藤蓼
- 花叶矮沱沱
- 海盘车
- 海虾
- 鹿肾
- 花拐藤根
- 山油麻
- 水翁皮
- 华风车子根
- 红升麻
- 山藤藤果
- 蓝萼香茶菜
- 大脚菇
- 大戟
- 花松萝
- 壶卢秧
- 黄花苜蓿
- 山鸢尾
- 山楂核
- 猫眼草
- 小五彩苏
- 矩叶大青
- 小朴松实
- 大风子油
- 老虎耳
- 小通草
- 土人参叶
- 黄花堇菜
- 凉喉茶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通脉丹
- 滇地黄连
- 隔山撬
- 山花生
- 水贯众
- 小垂头菊
- 溲疏
- 掉毛草
- 大种半边莲
- 四川苦丁茶
- 喜树皮
- 披散糖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