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芋叶
拼音注音
Yù Yè
别名
芋荷、芋苗、青皮叶、独皮叶
英文名
Leaf of Dasheen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植物芽的叶片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心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芋,湿生草本。根茎卵形,常生多数小球茎,褐色,具纤毛。叶基生,2-3枚或更多,叶柄肉质,长20-90cm,绿色,基部呈鞘状;叶片卵状广椭圆形,长20-50cm,质厚,盾状着生,先端短而锐尖,基部耳形,耳片钝头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常单生,短于叶柄;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长20cm左右;管部绿色,长约4cm,粗2.2cm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cm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郑,淡黄色至绿白色;肉穗花序长约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长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长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长4-4.5cm,先端骤狭,附属器钻形,长约1cm。期期2-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叶含类胡萝卜素(carotenoid),主要是β-胡萝卜素(β-carotene),少量α-胡萝卜素,还含脂类成分,有单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),二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digalactosyl diglycericde),磷脂酰胆碱(phosphatidylcholine),还含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。叶柄含蹄纹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glucoside),矢加菊素-3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glucoside)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归经
肺;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止泻;敛汗;消肿;解毒。主泄泻;自汗;盗汗;痈疽肿毒;黄水疮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汁涂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烦止泻,疗妊孕心烦迷闷,胎动不安;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。2.《纲目》:汁,涂蜘蛛伤。3.《医林纂要》:敛自汗、盗汗。4.《本草求真》:治痘疮溃烂成疮。5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和脾,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芋叶
拼音注音
Yù Yè
别名
芋荷(《医林纂要》),芋苗(《青囊杂纂》)。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,7~8月采取。
原形态
详"芋头"条。
性味
辛,凉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辛,冷,无毒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止泻,敛汗,消肿毒。治泄泻,自汗,盗汗,痈疽肿毒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除烦止泻,疗妊孕心烦迷闷,胎动不安;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,及罯敷毒箭。"
②《纲目》:"汁,涂蜘蛛伤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敛自汗、盗汗。"
④《本草求真》:"治痘疮溃烂成疮。"
⑤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和脾,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黄水疮:芋苗晒干,烧存性研搽。(《青囊杂纂》)
②治蜂螫,蜘蛛咬伤:芋叶捣烂,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盐肤木根
- 吹火筒
- 玉蜀黍根
- 南天竹梗
- 牙刷草
- 玉龙鞭
- 硬九子连环草
- 游草
- 羊屎果
- 玉蜀黍叶
- 烟胶
- 玉米花
- 眼镜蛇
- 硬质早熟禾
- 芋儿七
- 五星蒿
- 药鼠李实
- 羊蹄实
- 胭脂花
- 蘡薁根
- 萤火
- 羊角扭
- 地菍根
- 蜻蜒兰
- 云南美登木
- 白木
- 球花马蓝
- 蔷薇根
- 雀梅藤根
- 白龙穿彩
- 百齿卫矛
- 白蘑
- 玉帘
- 雀脑
- 昆明堵喇
- 土玉桂
- 白栎
- 白冷草
- 矮人陀
- 土连翘
- 白婆婆纳
- 唐松草
- 青钱柳
- 土常山
- 白子菜
- 白千层油
- 玉米黑粉
- 小花鸢尾根
- 槟榔
- 北鱼黄草
- 白鱼尾
- 冰草白穗
- 高山芹根
- 白常山
- 桐油
- 荞麦秸
- 竹根七
- 秦岭冷杉
- 刺柄莲座蕨
- 伴蛇莲
- 羊肾
- 荷莲豆菜
- 白背枫
- 萆薢
- 樟
- 浙贝母
- 南鹤虱
- 地黄叶
- 水蔓青
- 滴滴花
- 干漆
- 营实
- 硼砂
- 红娘子
- 寄生藤
- 黑草
- 石香葇
- 风箱树花
- 穿山龙
- 天竺黄
- 老鼠耳
- 金丝梅
- 祁州一枝蒿
- 刻裂紫堇
- 荠苎
- 云南风车子
- 大山黧豆
- 蜣螂
- 人尿
- 百花锦蛇
- 鸡屎白
- 郁李根
- 野料豆
- 鹰爪花果
- 野猪外肾
- 野菊花
- 野黄瓜
- 广石豆兰
- 阴地蕨
- 越西川木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