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蝉花
《中华本草》:玉蝉花
拼音注音
Yù Chán Huā
别名
土知母
英文名
root of Sword-like Iris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学大辞典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鸢尾科植物玉蝉花的根状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ris ensata Thunb.[I.ensata Thunb.var.spontaenea(Makino)Nakai;I.kaempferi Sieb.et Lem.]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玉蝉花 多年生草本,高40-50cm。基部有黄褐色叶鞘残留的纤维。根茎粗壮斜伸;须根绳索状,灰白色,有皱缩的横纹。叶片条条,长20-80cm,宽5-12mm,先端急尖,全缘,基部鞘状。花葶高40-100cm,有1-3枚茎生叶;苞片3枚,内含2朵花;花梗长1.5-3.5cm;花被裂片6,深紫色,直径9-10cm,花被管长1.5-2.5cm;外轮裂片3,中脉上有黄白色辐射状斑纹,无附属物,内花被裂片小,直立;雄蕊3,花药蓝紫色,较花丝长;子房下位,圆柱状,长1.6-2.3cm,直径3mm,花柱分枝扁平,拱形弯曲,长3-4cm,先端2裂,裂片三角形,有疏牙齿。蒴果长圆柱状,长4.5-5.5cm,直径1.5-1.8cm,先端有短喙,6条肋明显;种子扁平,半圆形,边缘呈翅状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沼泽地或河岸的水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山东、浙江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恩比宁(embinin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对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荭草素(orientin),高荭草素(homoorientin)。
性味
辛;苦;寒;有小毒
归经
肺;脾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水;消积理气;清热解毒。主咽喉肿痛;食积饱胀;湿热痢疾;经闭腹胀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服,3-9g;或泡酒。
各家论述
《植物学大辞典》:本品根状茎,味苦、辛,有小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盐肤木根
- 玉蜀黍
- 玉蜀黍叶
- 老虎须
- 烟胶
- 玉兰花
- 玉米花
- 疣果冷水花
- 眼镜蛇
- 硬叶女娄菜
- 硬质早熟禾
- 驴断肠
- 芒种花
- 云南冻青叶
- 小红柳根
- 豇豆叶
- 硬骨凌霄
- 硬皮褐层孔菌
- 硬皮马勃
- 盐麸叶
- 眼子菜
- 缘毛筋骨草
- 益智
- 洋草果
- 玉芙蓉
- 玉米黑粉
- 瘿花香茶菜
- 盐麸树白皮
- 缘桑螺
- 玉带海雕
- 盐麸根白皮
- 燕窠土
- 玉竹
- 玉带根
- 玉山芎穷
- 益智仁
- 玉帘
- 焰爵床
- 禹余粮
- 盐肤子
- 禹白附
- 玉铃花
- 烟草
- 硬飘拂草
- 黄接骨丹
- 野洋烟根
- 毛花洋地黄
- 盐麸子
- 羊肝
- 玉簪
- 大红菇
- 鲂鱼
- 红土子皮
- 山白菊
- 黍根
- 钓鱼秆
- 紫荆花
- 波叶紫金牛
- 蚌肉
- 白石榴花
- 柱果木榄叶
- 卵叶鳞始蕨
- 紫花芥子
- 光叶海桐根
- 菩提树花
- 竹鼠子牙
- 防已
- 白头翁茎叶
- 防风花
- 霞天曲
- 霸王鞭
- 柏树叶
- 枣树皮
- 鳝鱼头
- 藤壶
- 醋林子
- 酥油
- 白带草
- 梓叶
- 芙蓉根
- 宝盖草
- 半柱花
- 窄叶鼠李
- 白马骨
- 半夏曲
- 雀
- 柏树根
- 冰球子
- 甘菊
- 通光散
- 鹰爪莲
- 雪三七
- 短齿楼梯草
- 黑虎七
- 白刺花
- 荸荠
- 白背枫
- 紫楠叶
- 紫花芥
- 瓢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