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叶鳞始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卵叶鳞始蕨
拼音注音
Luǎn Yè Lín Shǐ Jué
别名
金花草
英文名
Ovate-leaf Lindsaea
出处
始载于《蕨类名词及名称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始蕨科植物卵叶鳞始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saea intertextum(Ching)Ching[Schizoloma intertextum Ching]采收和储藏: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,直径约3mm,表面密被红褐色钻形鳞片,上方近生多数叶,下方有众多的须根。叶柄长达25cm,与叶轴均为四棱形,暗栗色,有光泽,光滑;叶片长线形,长达30cm,宽约3cm,草质,棕绿色,两面光滑;羽片26对以上,基部的对生,上部的互生,远离,有短柄,卵状三角形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细齿牙;叶脉下面明显,有显着的中脉,侧脉羽状,二叉分枝,分离。孢子囊群线形,囊群盖线形,膜质,棕色,全缘。气微,味淡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,植株高可达57cm。根茎横走,密被红褐色钻形鳞片叶近生;叶柄四棱形,长达25cm,栗色至暗栗色,有光泽;叶片草质,一或二回羽状,长方形,若为二回羽状则呈线状披针形,长约30cm,宽约3cm,如基部二回羽状则宽约8cm;羽片26对以上,基部的对生,上部的互生,远离,斜展,具短柄,卵状三角形,长1-1.5cm,宽1-1.2cm,先端急尖,钝头,基部心形,多少不对称,边缘有啮蚀状细牙齿,基部1-2对羽片常为二回羽状,长达10cm,宽约1.5cm,有小羽片7-12对,下部的卵圆形,顶部羽片不分裂,急尖;叶轴四棱形,光滑;叶脉二叉分枝。孢子囊群线形,沿叶的上缘和外缘连续着生,囊群盖线形,膜质,棕色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-230m的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淡;涩;凉
归经
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活血止血。主痢疾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淡、涩、性凉。有止血、止痒、止痢的功能。用于跌打损伤,痢疾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慕荷
- 苏木蓝
- 矮脚苦蒿
- 鼠尾草
- 乳腐
- 蘘荷子
- 酥油
- 柱果木榄叶
- 黄瓜
- 叉枝鸦葱
- 錾菜
- 革质红菇
- 滇羌活
- 马铃根
- 荩草
- 假蒟根
- 银边吊兰
- 番红花
- 隔山消
- 牛心果
- 马皮
- 葎草
- 豆蔻
- 鲛鱼
- 大避债蛾
- 榄李树汁
- 鲨鱼肝
- 蝮蛇皮
- 薜荔
- 蛇退
- 白九股牛
- 山鸡蛋
- 檀根
- 鹿肉
- 五瓣寄生
- 红郎伞
- 白屈菜根
- 顺地红
- 鸡肾参
- 芒硝
- 苹婆
- 胆南星
- 鸭嘴癀
- 螲蟷
- 药鼠李实
- 雷五加叶
- 白子菜
- 萤火
- 瞿麦
- 獭肝
- 扁轴木
- 锯齿草
- 臭牡丹
- 长春七
- 梨树根
- 香蕉根
- 藤壶
- 土人参
- 酸不溜根
- 大树甘草
- 蝉花
- 蟑螂
- 山五味子根
- 枇杷叶露
- 三枝叶
- 天仙果
- 光叶水苏
- 新裂耳蕨
- 栗子
- 酸枣肉
- 黑香柴
- 鼠舌草
- 苦荞头
- 苎麻花
- 四方木皮
- 喉咙草
- 螺旋藻
- 兔血
- 光叶巴豆树
- 山玉桂
- 马比木
- 臭梧桐花
- 丝点地梅
- 瑞连草
- 油茶花
- 贯众
- 假蒟子
- 竹叶蕉
- 雉尾
- 布朗耳蕨
- 绒毛粉背蕨
- 黑及草
- 大细辛
- 水榆果
- 长白楤木
- 洋地黄
- 蓖麻子
- 黎罗根
- 硬叶女娄菜
- 紫阳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