虾须草
《中华本草》:虾须草
拼音注音
Xiā Xū Cǎo
别名
绿绿草、草麻黄
英文名
Herb of Dwarf Sheareri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虾须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heareria nana S. Moor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镁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是须草 一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茎直立,自下产起分枝,下部径2-3mm,绿色或稍带紫色,有纵棱,无毛或稍被软柔毛。叶稀疏,无柄;叶片线形或倒披针形,长1-3cm,宽1-4mm,先端尖,全缘,中脉明显,上面凹入,下面凸起;上部起;上部叶小,鳞片状。头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,直径2-4mm,有长3-5mm的花序梗;总苞片2层,4-5个,宽卵形,长约2mm,稍被细毛,外层较内层小;花托平,无毛片;花少数;雌花舌状,白以或有时淡红色;舌片宽卵状长圆形,长约1.5mm,宽约1mm,近全缘或先具5钝齿;两性花筒状,先端有5齿裂;花药长椭圆形,先端的三角形附片。瘦果,长椭圆形,长3.5-4mm,褐色,具3条翅棱,翅缘有细齿,无冠毛。花、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田边、湖边草地或河边草地与沙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消肿。主疮疡肿毒;水肿;风热头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水肿:绿绿草二两。煨水服。②治无名肿毒:绿绿草、野菊花枝叶各一两。煨水服,一日三次;另取药渣捣绒,敷患处。③治风热头痛:绿绿草五钱。煨水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虾须草
拼音注音
Xiā Xū Cǎo
别名
绿绿草、沙小菊
来源
菊科虾须草Sheareria nana S. Moore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,疏风。
水肿:全草2两,煎水服。
无名肿毒:虾须草、野菊花枝叶1两,煎水服,1日3次;另取药渣捣烂,敷患处。
发热头痛:全草5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虾须草
拼音注音
Xiā Xū Cǎo
别名
绿绿草、草麻黄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虾须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30~40厘米,中部以下分枝。叶互生,稀疏,线形,长1~3厘米,宽2~3毫米,先端尖,基部狭,全缘,无柄。头状花序小,顶生;花少数;总苞钟形,苞片2层,外层苞片广卵形,内层苞片稍大;舌状花3~4朵,白色,雌性;管状花2~3朵,两性。瘦果长椭圆形。花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草坡、路旁或田边。分布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,疏风。
复方
①治水肿:绿绿草二两。煨水服。
②治无名肿毒:绿绿草、野菊花枝叶各一两。煨水服,一日三次;另取药渣捣绒,敷患处。
③治风热头痛:绿绿草五钱。煨水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鲂鱼
- 芭蕉子
- 子楝树根
- 鱼串草
- 鸭涎
- 貒肉
- 观音竹
- 黄花紫丹参
- 香芋
- 猪毛蕨
- 楹树
- 芦竹
- 山竹子
- 掌裂秋海棠
- 矩形叶鼠刺
- 菊花根
- 狗血
- 鸡爪枝皮
- 毛木耳
- 长松
- 百味参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钩苞大丁草
- 白鹤灵芝
- 暗紫贝母
- 血沟丹
- 藁本
- 皱巴坚螺
- 西番莲
- 獐髓
- 葛菌
- 坠桃草
- 骨碎补毛
- 苦荬菜
- 血叶兰
- 粗榧枝叶
- 高原鸢尾子
- 贵州远志
- 鸡骨菜
- 跳皮树
- 犀牛皮
- 钩栲
- 紫云英
- 杜鹃兰
- 云母
- 云南双盾木
- 杏仁防风
- 南烛叶
- 皂角菌
- 粽巴叶
- 仰天钟
- 鸡公柴果
- 锅粑
- 虎牙
- 金刚散
- 密叶天胡荽
- 鹿筋
- 白云瓜梗
- 生姜汁
- 大叶树萝卜
- 松根
- 浙江七叶树
- 草藤乌
- 短腺小米草
- 玉叶金花
- 枳茹
- 云南美登木
- 沙糖根
- 黄山药
- 掌叶榕
- 羊脂
- 野葱
- 钓鱼竿
- 五脉绿绒蒿花
- 胃寒草
- 毛木通
- 吉祥草
- 三匹箭
- 熟地黄
- 野枇杷
- 乌奴龙胆
- 小草乌
- 蜂胶
- 阴地蕨
- 八角莲
- 过岗龙
- 白石榴根
- 杉木油
- 金丝藤
- 假酸浆花
- 密穗砖子苗
- 藏羚角
- 滇杠柳
- 黄多孔菌
- 核桃青龙皮
- 天花粉
- 紫红鞭
- 红雪柳
- 黄唇鱼心
- 野山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