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柴
《中华本草》:小米柴
拼音注音
Xiáo Mǐ Chái
别名
米饭花、山胡椒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珍珠花的枝叶、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onia ovalifolia(Wall.) Drude[An-dromeda ovalifolia Wall.;Poeris ovalifolia(Wall.) D.Don;Xolisma ovalifolia(Wall.)Rehd.」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半常绿或落叶灌木、小乔木,高4-12m。枝条淡褐色;冬芽长卵圆形或心形,淡红色。叶互生;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椭圆形,长5-10cm,宽3-6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钝圆形,稀为心形,全缘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中脉在表面下陷,背面凸起,侧脉6-8对,羽状,连同网脉在表面明显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5-10cm,近基部有2-3枚叶状苞片,小苞片早落;花序轴上微被柔毛,有花15-25朵,花梗长3-4mm,下弯;花萼深5裂,裂片长椭圆形;花冠圆筒状,白色,有香气,上部浅5裂,裂片向外微反折,先端钝圆;雄蕊10花丝线形,先端有2枚芒状附属物;子房近球形,花柱长约6mm,柱头头状,略伸出花冠外。蒴果球形,直径4-5mm,5室,室背开裂,缝线增厚。种子短线形,无翅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700-2800m的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珍珠花叶中含毒性成分泪木毒(lyoniol)A[1],泪木毒(lyoniol)D[2],还含有槲皮素(quercetin),金丝桃甙(hyperoside),槲皮甙(quercitrin),槲皮素-3-O-β-D-葡萄糖醛酸甙(quercetin-3-O-β-D-glucuronide),对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[3],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β-D-glucoside),圣草素(eriodictyol),落新妇甙(astilbin),熊果酸(urso-l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马斯里酸(maslinic acid)[4]。嫩芽中含有金丝桃甙,左族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槲皮素以及微量的木犀草素(luteolin)和芹菜素(apigenin)[5]。从其木质部提取物中检出左旋表儿茶精[5]。
性味
辛;性温;有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祛风解毒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;癣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搽;或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米柴
拼音注音
Xiáo Mǐ Chái
别名
牛屎柴、小豆柴、亮子药
来源
杜鹃花科小米柴Lyonia villosa (Wall.)Hand.-Mazz.,以枝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微酸、涩,温。
功能主治
杀虫止痒。
疥疮发痒:叶适量,挫绒擦患处。
麻风:小米柴、八面风、牛屎树各半斤,捣绒煎水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米柴
拼音注音
Xiáo Mǐ Chái
别名
牛屎柴、小豆柴、亮子药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小米柴的枝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多分枝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,长1.5~7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全缘,革质,上面光滑,下面散生细柔毛;具叶柄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3~8厘米;基部有小叶数枚,椭圆形;萼5深裂;花冠白色,钟形,5浅裂,裂片反曲;雄蕊10,花药无芒状附属体,顶端孔裂;子房上位,近球形.蒴果,种子多数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林中。
性味
性温,味涩微酸。
功能主治
治皮肤疮毒。
复方
①治疥疮及烂疮:小米柴煎水洗。
②治疥疮发痒:小米柴叶搓绒,擦患处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③治麻风:小米柴、三棱草、牛屎树各半斤。捣缄,煎水洗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刷把草
- 积雪草
- 白梅花
- 榆拟层孔菌
- 金樱子
- 桃根
- 路郎鸡
- 桑椹子
- 蒙自虎耳草
- 沙冬青
- 毛稔根
- 绣球藤
- 海松子
- 红直獐牙菜
- 鹳骨
- 蒲种壳
- 黄羊肉
- 白芍
- 石蔓藤
- 细葛缕子
- 小朴松实
- 赤甲红
- 岩檀香
- 人参条
- 红根
- 葵花大蓟
- 山荆子
- 白背叶根
- 蕨
- 枇杷核
- 笔罗子
- 海芋
- 香石藤果
- 米油
- 鹅掌楸
- 冰球子
- 谷芽
- 秧青
- 黄颡鱼涎
- 台湾榕
- 紫花地丁
- 煅石膏
- 四脚蛇
- 枫杨
- 刺梨根
- 广西过路黄
- 山麻黄
- 小倒钩藤
- 漆树根
- 马勃
- 桑螵蛸
- 曼陀罗子
- 野芭蕉
- 水晶兰
- 箭叶蓼
- 叶子花
- 附地菜
- 风藤草
- 九节莲
- 见血清
- 长春花
- 乌脚枪
- 费菜
- 地黄花
- 骆驼脂
- 白矾
- 极丽马先蒿
- 败酱草
- 支柱蓼
- 乌蔹莓
- 象皮
- 柃木
- 土大黄叶
- 枫寄生
- 蛇疙瘩
- 覆盆子
- 黑豆衣
- 九香虫
- 绣球花
- 喜树皮
- 一点红
- 藏三七
- 大草乌
- 黑参
- 香叶子
- 百部
- 蚕茧
- 地精草
- 蝮蛇骨
- 瞿麦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楼梯草
- 赤胫散
- 苍蝇草
- 玉芙蓉
- 石胆草
- 烂茶叶
- 砗磲
- 绵萆薢
- 南方六道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