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金发藓
《中华本草》:小金发藓
拼音注音
Xiǎo Jīn Fā Xiǎn
别名
红孩儿、止血药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发藓科植物东亚小金发藓的植物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gonatum inflexum(Lindb.)Lac.[Polytricum inflexum Lindb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体暗绿色、绿色,老时黄褐色。茎单一直立,稀分枝,高2-8cm,基部密生假根。干时叶紧围茎曲卷,湿时叶片倾立,如杉树苗叶状;叶片基部椭圆、内凹,半鞘状,上部阔披针形,长6-7mm,宽0.4-0.7mm,叶缘中上部具红色锯齿,由2-3枚细胞组成;中肋较粗,达叶尖,栉片布满腹面,约30条,高4-6个细胞,顶细胞大,内凹。雌雄异株,雄株较小,顶端精子器呈花蕾状;雌株蒴柄长2-4cm,橙黄色;孢蒴圆柱形,具长喙;蒴帽兜形,被黄白色下垂长绒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土上或岩石薄土上。全年可见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株丛集在一起的团块,茎长2-8cm,暗绿色或黄褐色。湿润分离后,每株茎单一,基部密生细假根。叶阔披针形,渐尖,基部圆卵形,内凹,半鞘状,边缘有粗锯齿;中肋粗,长达叶尖,腹面布满栉片。有的可见细长蒴柄,橙黄色。孢蒴圆柱形,蒴盖有长喙,蒴帽密布黄色长毛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栉片细胞4-6个,单行排列,顶端细胞向内凹陷;叶缘锯齿,由2-3个细胞构成。
化学成分
含牛磺酸(taurine)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镇静安神;散瘀;止血。主心悸怔忡;失眠多梦;跌打损伤;吐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过江龙
- 响叶杨
- 狭叶荨麻
- 细叶七星剑
- 小箭草
- 细叶黄杨
- 细木通
- 大鱼鳅串
- 小被单草
- 小飞蓬
- 小狼毒
- 细柱五加
- 小花五味子根
- 小花五味子藤
- 小花琉璃草
- 小野鸡尾
- 小飞扬草
- 小龙胆草
- 新疆一支蒿
- 狭叶当归
- 小牛肝菌
- 小红蒜
- 细竹蒿草
- 细锥香茶菜
- 小鸦葱
- 小黄构
- 小黄皮
- 小黄素馨
- 新疆远志
- 熊掌
- 熊脑
- 小茴香
- 兴安独活
- 小黑牛
- 火把花
- 心不干
- 新疆卫矛
- 新疆藁本
- 新裂耳蕨
- 狭叶鸦葱
- 狭绿叶线蕨
- 小花吊兰
- 小花清风藤根
- 仙桃草
- 咸酸蔃
- 小黄树
- 小粉
- 细柄薯蓣
- 小黄断肠草
- 新疆木通
- 细枝柃
- 细香葱
- 心叶荆芥
- 狭叶败酱
- 小草乌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悬钩根
- 狭叶蓬莱葛
- 小花清风藤
- 小花青藤
- 小花黄堇
- 心叶党参
- 狭眼凤尾蕨
- 小红蒜根
- 小羊桃
- 寻骨风
- 细叶藁本
- 小红苏
- 短枝六道木
- 小青藤香
- 狭叶垂头菊
- 杏叶防风
- 小草
- 狭叶露珠草
- 小羊肚菜
- 金光菊
- 刺齿凤尾蕨
- 野鹅脚板
- 土茶
- 杉木根
- 多裂委陵菜
- 蟾蜍胆
- 树花
- 苦马豆
- 慈竹
- 干漆
- 倒地铃
- 鲫鱼头
- 雾水葛
- 鼍甲
- 蝶兰
- 通草
- 曲枝假蓝
- 龙州线蕨
- 一把伞
- 铜苋菜
- 大木通
- 豆腐渣
- 夜香牛
- 雀舌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