桤木枝梢
《中华本草》:桤木枝梢
拼音注音
Qī Mù Zhī Shāo
别名
桤木梢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nus cremastogyne Burk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30-40m。树皮光滑,灰色;枝条灰色或灰褐色,无毛,幼枝有短柔毛;芽具柄,有2枚芽鳞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几无毛;叶片倒卵形、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4-14cm,宽2.5-8cm,先端急尖,基部阔楔形,边缘具疏锯齿,上面疏生腺点,幼时疏生长柔毛,下面密生腺点,几无毛,脉腋间有时具簇生的髯毛;侧脉8-10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为葇荑花序,单生,下垂,长3-4cm,每一苞片有花3朵;雌花序球形,每苞片2朵花,无花萼,小苞片附着于苞片上。果穗单生,下垂,长圆形,长1-3.5cm,直径5-20mm,果序柄细长,柔软,长2-8m,无毛,果苞木质,先端具5枚浅裂片。小坚果卵形,扁平,长约3mm,具膜质翅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区的沟边或林中,常成群落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江苏有栽培。
性味
苦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;解毒。主腹泻;痢疾;吐血;衄血;黄水疮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鼻衄不止:桤木枝梢、栀子花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②治水泻及痢疾:桤木枝梢、六合草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③治毒蛇咬伤:牛屎树嫩叶适量,捣敷伤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吐血、衄血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黄水疮。夏日以本品当茶服。可防水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桤木枝梢
拼音注音
Qī Mù Zhī Shāo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。
性味
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:"性凉,味苦涩。"
功能主治
清热降火,止血止泻。治吐血,衄血,水泻,痢疾,黄水疮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热降火,止水泻。治吐血、衄血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黄水疮。夏日以本品当茶服。可防水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鼻衄不止:桤木枝梢、栀子花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水泻及痢疾:桤木枝梢、六合草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毒蛇咬伤:牛屎树嫩叶适量,捣敷伤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四棱杆
- 双叶金枪
- 青葙花
- 四棱筋骨草
- 山尖菜
- 黄葛树
- 四叶草
- 马骨节
- 血当归
- 山荆子
- 山刺柏
- 青藏虎耳草
- 四川红淡叶
- 参须
- 射尿(虫另)
- 四季春
- 泡掌筒
- 新疆卫矛
- 四轮草
- 烂茶叶
- 紫薇花
- 四角蒲桃
- 白头翁
- 咖啡
- 海南三七
- 云南油杉
- 山合香
- 枳茹
- 四照花皮
- 槟榔花
- 中华石楠果
- 双籽棕
- 椰子浆
- 蜈蚣藤
- 鸭脚黄连
- 金钗股
- 四方蒿
- 鄂西天胡荽
- 荜茇根
- 鸡公柴果
- 羊蹄
- 波棱瓜
- 菊花脑
- 貒骨
- 路郎鸡
- 腊梅
- 川楝子
- 胡麻仁
- 菾菜根
- 山黄瓜
- 川乌
- 羊肺
- 苦糖果
- 白桦皮
- 庐山石韦
- 通骨消
- 红轮千里光
- 龙虾
- 八爪金龙
- 水田七
- 红毛菍
- 八目鳗
- 风毛菊
- 大风子
- 柚叶
- 小黄断肠草
- 钻秆虫
- 苏铁果
- 菝葜叶
- 伽果
- 鸡谷草
- 柚花
- 石榴根皮
- 荠苨
- 斑叶兰根
- 金盏草
- 金钟茵陈
- 红升麻根
- 枫香树根
- 白沙虫药
- 圆叶锦葵根
- 鹰头
- 柱果铁线莲
- 三月泡
- 芋
- 酱头
- 榧根皮
- 峨眉耳蕨
- 普贤菜
- 篱栏网
- 龙眼壳
- 通肠香
- 赤沙糖
- 白饭豆
- 角翅卫矛果
- 毛刺果藤
- 槐根
- 牛膝茎叶
- 飞天蠄蟧
- 吹火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