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榔皮
《中华本草》:白榔皮
拼音注音
Bái Lánɡ Pí
别名
色告白、榔皮树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绒毛苹婆的树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rculia villosa Roxb.[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割破树皮,流出汁液,凝固后取下。
原形态
绒毛苹婆 乔木。树皮灰白色。小枝粗壮,并有时痕,幼时被褐色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约16cm,被毛;托叶披针形,长约1cm;叶掌状3-7裂,基部广心形,长17-22cm,宽与长几相等;中间的裂片广卵形,尾状渐尖,长达8cm,宽约8cm,叶上面被稀疏的短柔毛,下面被密集黄褐色星状茸毛。圆锥花序腋生,密被锈色茸毛;花黄色;萼阔钟状,长约1cm,5裂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无毛,裂片披针形,先端急尖,长约6mm,外展;雄花的雌雄蕊柄弯曲,无毛,花药10个;雌花的子房圆球形,花柱向下弯曲,被毛。蓇葖果长椭圆形,长3-5cm,先端略有短喙,内外均密被锈色长茸毛。种子长圆形,黑色。花期2月,果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杂木林中或栽培于村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化学成分
树胶含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缬氨酸(va-line),脯氨酸(prol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甘氨酸(glycine)及苏氨酸(threonine)。
性味
辛;苦;平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;接骨。主风湿痹痛;水肿;小便不利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辣姜子
- 高原鸢尾子
- 秋葡萄茎
- 多齿蹄盖蕨
- 冠唇花
- 老鸦糊
- 接骨木根
- 香石藤叶
- 金花茶花
- 显脉香茶菜
- 虾蟆脑
- 喜树叶
- 山蚂蝗
- 野猪头骨
- 九里香
- 大发表
- 杏仁
- 稻芽
- 硬骨凌霄
- 蓝布正
- 小叶买麻藤
- 四孢蘑菇
- 岗梅叶
- 山刺梨
- 五指毛桃根
- 盐胆水
- 鹅掌揪根
- 佛手露
- 蒺藜
- 鼠尾粟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红孩儿
- 葎草
- 楠木
- 灰叶
- 藤金合欢
- 墙草
- 单花芥
- 草藤乌
- 结血蒿
- 珍珠草
- 凤尾茶
- 扁竹测
- 白苏
- 接骨仙桃
- 东北鼢鼠
- 绵阳岩白菜
- 豆麻
- 李根皮
- 宽羽线蕨
- 红麸杨根
- 毛叶嘉榄
- 单头紫菀
- 花生壳
- 菊三七
- 玄明粉
- 指天蕉
- 刺沙蓬
- 甘草头
- 铅霜
- 勒管草
- 蜈蚣草
- 白子菜
- 儿茶
- 莨菪
- 蒲圻贝母
- 长瓣金莲花
- 附子
- 葎草根
- 水麻
- 竹兰草
- 红花月见草
- 麦芽
- 展花乌头
- 鸡(土从)
- 小黑菇
- 山慈姑花
- 凤眼草
- 三裂叶犁头尖
- 香果树
- 山茶叶
- 鲎胆
- 曲枝假蓝
- 红土子
- 过墙风
- 蒲蒻
- 驼乳
- 黄香薷
- 鳟鱼
- 豺皮樟
- 卤地菊
- 毛山荆子
- 刺栗子
- 小罗伞
- 海鳗
- 土人参叶
- 石莲子
- 木豆
- 回回蒜
- 东廧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