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牡丹根
《中华本草》:秋牡丹根
拼音注音
Qiū Mǔ Dān Gēn
别名
白头翁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one hupehensis Lem.var.japonoica(Thunb.)Bowles et Stearn[Anemone japonica(Thunb.)Sieb.et Zuc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法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秋牡丹,多年生草本,高30-80cm。根粗长,暗褐色。基生叶为三出复叶;柄长24-32cm;小叶片宽卵圆形,长5-12cm,宽4.5-8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为渚心脏形,边缘5-7浅裂,并有不规则钝锯齿,齿端具尖头,两面疏生白色毛。花茎3歧分枝,具叶状总苞,下部的由3小叶所成,上部的为单叶,2-3裂,均对生;花单生或成稀疏聚伞状花序,花开放时径约4-5cm,重瓣,萼片15-20或更多,外轮绿色,边缘略带暗紫,内轮深红或淡紫红色,呈花瓣状;雄蕊多数,黄色,花丝短,细而弯曲,花药椭圆形;雌蕊心皮多数,集成球形,有细毛,柱头长方形,倾斜。瘦果聚生成球状,具白色绢状毛。花期9-11月,果期次看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分布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云南等地。资源分布:部分地区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呈长圆柱形,稍扭曲。长10-16cm,直径1-1.8cm。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,粗糙有纵纹。根头部有分枝,其上有白色绒毛及未去资助的叶基。质脆易折断。断面平坦,中间可见白心。无臭,味苦微涩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杀虫;清热解毒。主蛔虫病;蛲虫病;体癣;肌癣;中暑发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末0.6-1.5g,温开水送。外用:适量,捣汁或研粉外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荚叶茎髓
- 冰糖草
- 巴巴花
- 白花灯笼
- 白土茯苓
- 斑杖
- 秦皮
- 白粉藤
- 槭叶草
- 火油草
- 千叶独活根
- 秋枫
- 沙地柏
- 球穗花千斤拔
- 伞梗虎耳草
- 白花菜
- 狮子尾
- 七叶薯
- 山壳骨
- 七叶莲
- 枫寄生
- 扁藤
- 漆子
- 麻油
- 鳐鱼胆
- 三面刀
- 墙草
- 白千层皮
- 四川红淡叶
- 秋葡萄
- 白牛胆
- 曲毛露珠草
- 漆树木心
- 白花柴
- 商陆
- 丝瓜藤
- 丽江青木香
- 火炭母草
- 蛇头细辛
- 山乌龟
- 虎杖叶
- 青香藤
- 四季春
- 白花岩青兰
- 三叶茶
- 射尿(虫另)
- 三叶鬼针草
- 丝瓜蒂
- 北豆根
- 白花蛇目睛
- 千金藤
- 穗花杉种子
- 少花柏拉木
- 参须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千灵丹
- 鸭儿芹
- 鳖胆
- 白花藤
- 山姜
- 桤木
- 丝绵木
- 布朗耳蕨
- 白皮
- 鳖卵
- 青鱼
- 芡实茎
- 茜草藤
- 白犁头草
- 八角香
- 狗脑
- 三叶豆
- 三翅铁角蕨
- 北鱼黄草
- 七星草乌
- 打虫果
- 荞麦
- 白花九里明
- 青杠膏
- 珊瑚冬青
- 四角蒲桃
- 桃叶
- 独蕨箕
- 合掌消
- 鮧鱼目
- 秦岭耧斗菜
- 狗蚁草
- 实葫芦根
- 山小橘
- 鱼香根
- 鸦跖花
- 芸香
- 伸筋藤
- 全缘凤尾蕨
- 巴东岩白菜
- 沙红柳
- 鸭脚茶
- 山沉香
- 厚朴子
- 十二槐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