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牡丹根
《中华本草》:秋牡丹根
拼音注音
Qiū Mǔ Dān Gēn
别名
白头翁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one hupehensis Lem.var.japonoica(Thunb.)Bowles et Stearn[Anemone japonica(Thunb.)Sieb.et Zuc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法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秋牡丹,多年生草本,高30-80cm。根粗长,暗褐色。基生叶为三出复叶;柄长24-32cm;小叶片宽卵圆形,长5-12cm,宽4.5-8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为渚心脏形,边缘5-7浅裂,并有不规则钝锯齿,齿端具尖头,两面疏生白色毛。花茎3歧分枝,具叶状总苞,下部的由3小叶所成,上部的为单叶,2-3裂,均对生;花单生或成稀疏聚伞状花序,花开放时径约4-5cm,重瓣,萼片15-20或更多,外轮绿色,边缘略带暗紫,内轮深红或淡紫红色,呈花瓣状;雄蕊多数,黄色,花丝短,细而弯曲,花药椭圆形;雌蕊心皮多数,集成球形,有细毛,柱头长方形,倾斜。瘦果聚生成球状,具白色绢状毛。花期9-11月,果期次看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分布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云南等地。资源分布:部分地区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呈长圆柱形,稍扭曲。长10-16cm,直径1-1.8cm。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,粗糙有纵纹。根头部有分枝,其上有白色绒毛及未去资助的叶基。质脆易折断。断面平坦,中间可见白心。无臭,味苦微涩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杀虫;清热解毒。主蛔虫病;蛲虫病;体癣;肌癣;中暑发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末0.6-1.5g,温开水送。外用:适量,捣汁或研粉外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叩头虫
- 宽叶返魂草
- 衣鱼
- 土当归
- 盐肤子
- 羊肌藤
- 白药子
- 七叶薯
- 桃儿七
- 银线草
- 白龙头
- 野丁香根
- 菟丝子
- 同形鳞毛蕨
- 藤杜仲
- 冰糖草
- 土荆芥
- 野芝麻根
- 白花菜子
- 羊耳朵叶
- 百眼藤
- 田基黄
- 茜草
- 通花花
- 土蜂子
- 巴巴花
- 白花鬼针草
- 野西瓜苗子
- 白蜡树皮
- 野黄麻
- 条裂山莴苣
- 阳桃叶
- 田螺
- 迎山红
- 迎红杜鹃
- 唐松草
- 玉带根
- 玉竹
- 土连翘
- 白花灰毛槐树
- 白丁香
- 千年不烂心
- 白云瓜梗
- 桐根
- 白千层油
- 白婆婆纳
- 白子菜
- 云南希草
- 包谷火焰包
- 白牛胆根
- 土常山
- 天蓬子根
- 阴香皮
- 痰药
- 玉山芎穷
- 卜芥
- 野芝麻花
- 银丝杜仲
- 桃根
- 益智仁
- 灯台树
- 擘蓝
- 斑唇马先蒿
- 羊胆
- 太白鹿角
- 七角风
- 白钩藤
- 白鹤藤根
- 白僵蚕
- 芫青
- 白叶花柴
- 风叶藤
- 野冬青皮
- 玉帘
- 茜草根
- 蔷薇叶
- 蔷薇露
- 乔木五加
- 银线草根
- 棠梨
- 秋枫木
- 包袱七
- 土大香
- 白牛尾七
- 野梧桐
- 野漆树
- 羊肚菜
- 野马追
- 白龙穿彩
- 百齿卫矛
- 糖芥
- 球序鹅掌柴
- 白枪杆
- 蔷薇根
- 扒地蜈蚣
- 白蘑
- 白酒草
- 白冷草
- 昆明堵喇
- 白果槲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