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钩子
《*辞典》:悬钩子
拼音注音
Xuán Gōu Zi
别名
沿钩子(《日用本草》),藨子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的未成熟果实。果实已饱满而尚呈绿色时采摘,除净梗叶,用沸水浸1~2分钟后,置烈日下晒干。
原形态
悬钩子,又名:葥、山莓(《尔雅》),木莓(《尔雅》郭璞注),树莓(《日华子本草》),三月藨、吊杆泡、木暗桐、对嘴藨、薅秧藨、黄莓、大麦泡。
落叶灌木。茎直立,高1~2米,有钩刺,幼时有绒毛。单叶互生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~9厘米,宽2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心形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,有时3浅裂,基出3脉,上面脉上有柔毛,下面有灰色绒毛,中脉及叶柄常有小钩刺;叶柄长约5~20毫米;托叶线形,贴生于叶柄上。花单生或数朵生于小枝上,白色,直径约3厘米;萼片5,外面有毛;花瓣5,长圆形;雄蕊多数,分离;心皮多数,分离。聚合果熟时鲜红色,多汁。花期3~4月。果期5~6月。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悬钩根)、茎(悬钩茎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、溪边、灌丛中。分布河北、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。
形状
干燥的果实,全体呈圆锥形或球形,为多数肉质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圆锥状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,表面灰绿色。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。上部钝圆,底部扁平,有棕色的总苞,5裂,总苞下面常有细长的果柄,脆而易脱落。小核果易剥落,内含种子1枚,种子表面有网状纹。味甘微酸。以个大、饱满、粒整、色灰绿、无叶梗者为佳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酸。"
②《纲目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醒酒,止渴,祛痰,解毒。治痛风,丹毒,遗精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食之醒酒,止渴,除痰唾,去酒毒。’
②《纲目》:"捣汁服,解射工、沙虱毒。"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内服治痛风,外用涂丹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生食。外用:捣汁涂。
复方
治遗精:山莓干果实五至七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备注
本品在江苏地区作覆盆子使用。参见"覆盆子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芭茅
- 牛角瓜
- 花锚
- 黄麻根
- 草地黄芩
- 土蜂子
- 蚕豆叶
- 刺楸树根
- 拿虎
- 诃子叶
- 花叶九节木
- 自事口草
- 女儿红根
- 鳝鱼头
- 野牡丹根
- 岩松鼠骨
- 水红木花
- 华东膜蕨
- 虾蟆脑
- 棘豆根
- 油茶根皮
- 豹皮菇
- 兴安白头翁
- 二色补血草
- 羊齿天冬
- 薜瓣
- 大红花点地梅
- 蚕豆
- 血榧
- 茶油粑
- 尼泊尔鸢尾子
- 鱼寄生
- 青藤子
- 川贝母
- 海螺壳
- 行夜
- 挖耳草根
- 鱵鱼
- 环草石斛
- 马骨节
- 灰毛婆婆纳
- 毛瓣绿绒蒿
- 白八角莲
- 篱天剑
- 通脉丹
- 刺瓜
- 藏鮡肉
- 苦丁
- 犀牛皮
- 杜仲叶
- 细叶铁线莲
- 小金梅草
- 三叶海棠
- 金腰燕
- 青香藤
- 红母鸡草
- 小铜锤
- 荚蒾
- 山石榴
- 藏鮡骨
- 大麦奴
- 杜香
- 白残花
- 鸡麻
- 海带
- 土茶
- 甜瓜叶
- 廉姜
- 薯莨
- 水黾
- 太白丽参
- 插田泡
- 花南星
- 桦树皮
- 荷包牡丹根
- 血当归
- 羊蹄暗消
- 枳椇根
- 断血流
- 大夜关门根
- 荔枝壳
- 剑叶玉簪
- 猫头鹰
- 土千年健叶
- 铁箍散
- 佛手露
- 狗心
- 大树跌打
- 对生耳蕨
- 满天星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老虎须
- 豪猪千
- 黄花忍冬
- 峨山雪莲花
- 饴糖
- 陀罗紫菀
- 百齿卫矛
- 紫云英子
- 楤木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