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钩子
《*辞典》:悬钩子
拼音注音
Xuán Gōu Zi
别名
沿钩子(《日用本草》),藨子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的未成熟果实。果实已饱满而尚呈绿色时采摘,除净梗叶,用沸水浸1~2分钟后,置烈日下晒干。
原形态
悬钩子,又名:葥、山莓(《尔雅》),木莓(《尔雅》郭璞注),树莓(《日华子本草》),三月藨、吊杆泡、木暗桐、对嘴藨、薅秧藨、黄莓、大麦泡。
落叶灌木。茎直立,高1~2米,有钩刺,幼时有绒毛。单叶互生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~9厘米,宽2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心形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,有时3浅裂,基出3脉,上面脉上有柔毛,下面有灰色绒毛,中脉及叶柄常有小钩刺;叶柄长约5~20毫米;托叶线形,贴生于叶柄上。花单生或数朵生于小枝上,白色,直径约3厘米;萼片5,外面有毛;花瓣5,长圆形;雄蕊多数,分离;心皮多数,分离。聚合果熟时鲜红色,多汁。花期3~4月。果期5~6月。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悬钩根)、茎(悬钩茎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、溪边、灌丛中。分布河北、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。
形状
干燥的果实,全体呈圆锥形或球形,为多数肉质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圆锥状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,表面灰绿色。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。上部钝圆,底部扁平,有棕色的总苞,5裂,总苞下面常有细长的果柄,脆而易脱落。小核果易剥落,内含种子1枚,种子表面有网状纹。味甘微酸。以个大、饱满、粒整、色灰绿、无叶梗者为佳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酸。"
②《纲目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醒酒,止渴,祛痰,解毒。治痛风,丹毒,遗精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食之醒酒,止渴,除痰唾,去酒毒。’
②《纲目》:"捣汁服,解射工、沙虱毒。"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内服治痛风,外用涂丹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生食。外用:捣汁涂。
复方
治遗精:山莓干果实五至七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备注
本品在江苏地区作覆盆子使用。参见"覆盆子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心叶荚蒾根
- 小地柏
- 熊骨
- 小花花椒
- 小金狗
- 小鱼眼草
- 草藤乌
- 悬钩茎
- 细叶香桂
- 小蓑衣藤
- 腺毛金星蕨
- 新疆芍药
- 蔷薇叶
- 蔷薇露
- 小米口袋
- 小绿芨
- 小茜草
- 球序鹅掌柴
- 秋枫木
- 茜草根
- 消石
- 蔷薇根
- 相思藤
- 小米柴
- 小红袍
- 小齿锥花
- 新疆延胡索
- 星宿菜
- 焮麻
- 秀丽槭
- 胃寒草
- 小红参
- 细果角茴香
- 续随子叶
- 小金牛草
- 桤木枝梢
- 星毛蕨
- 荞麦
- 小红人
- 绣球藤
- 绣球防风
- 缬草
- 萱草
- 新疆香堇
- 杏香兔耳风
- 小火草
- 小白撑
- 细叶刺针草
- 小苏苏棵花
- 小金钱草
- 漆姑草
- 星蕨
- 犀肉
- 鲛鲨白
- 玄参
- 小紫金牛
- 小花鸢尾根
- 苋实
- 菥蓂
- 夏枯草露
- 小麦苗
- 云南美登木
- 芡实
- 荠苨苗
- 小灰包
- 细葛缕子
- 肖鸢尾根
- 腺花香茶菜
- 藓生马先蒿
- 响铃草
- 小黑菇
- 序梗女贞
- 球花马蓝
- 蜻蜒兰
- 狭叶桃叶珊瑚
- 小花八角枫
- 小花酸藤子
- 兴木蒂那布
- 心叶黄花仔
- 新塔花
- 藏羚角
- 芡实根
- 蕲蛇
- 小白薇
- 续断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心叶兔耳风
- 新疆雪莲
- 旋花苗
- 荃皮
- 荠薴
- 喜树
- 曲花紫堇
- 小麦
- 杉木油
- 显脉香茶菜
- 熊油
- 纤冠藤
- 纤齿卫矛
- 小蓝花地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