荠薴
《中华本草》:荠薴
拼音注音
Qí Nínɡ
别名
臭苏、青白苏
英文名
Largeserrate Mosla, Herb of Largeserrate Mosla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。1.《本草图经》:陈藏器谓荠薴自是一物,非水苏。水苏叶有雁齿,气香而辛,荠薴叶上有毛,稍长,气臭。2.《纲目》:荠薴处处平地有之。叶似野苏而稍长,有毛,气臭,山人茹之,味不甚佳。《日华子》释水苏云,一名臭苏,一名青白苏,正此草也,误作水苏耳。其形似水苏而臭,似白苏而青,故有二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荠薴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sla grosseserrata Maxim.[Orthodon groswsweserratum (Maxim.)Kudo]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荠薴,一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茎直立,四棱形,被倒生短柔毛。叶对生,叶柄长 5-15mm;叶片卵形或卵状菱形,长1-3cm,宽1-2.5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。轮伞花序2花,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,长3-7cm,其上的花朵排列不甚紧密,花序中轴节上具白色花序,长3-7cm,其上的化朵排列不甚紧密,花序中轴节上具白色短毛,小花梗长2-3mm;苞片披针形,比小花梗长;花萼钟形,长约3mm,外面被短柔毛,并具腺点,上唇3齿,中齿较短;花冠唇形,长约4mm,白色,上唇短,先端微缺,下唇3裂;雄蕊4,后对能育,花药2室,不育雄蕊的药室明显;子房4裂,花柱基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近球形,具疏网纹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边草地、路旁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江苏和安徽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茎呈方柱形,长20-50cm,近无毛,质脆。叶卷曲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、阔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-3cm,宽1-2.5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。演唱肯穗状花序花多皱缩成团,花冠黄白色。小坚果卵圆形。气特异清香。味辛、凉。
化学成分
茎叶含油率为0.3%-0.5%,主要是百里香酚(thymol),香荆芥酚(carvacrol),水芹烯(phellandrene0和百里香醌(thymoquinone)。全草含油率为0.11%-0.17%,其主要成分为左旋甜没药烯(bisabolene),α-丁香烯(a-caryophyllene),甲基丁香油酚(methyleugenol)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利水消肿;和胃制酸。主腹水水肿;泄泻;胃酸过多;虫积腹痛;痔疮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除蚁瘘,捼碎敷之。亦主冷气泄痢;可为生菜,除胃间酸水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驱虫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刘寄奴
- 野苎麻
- 红毛悬钩子
- 柿霜
- 白婆婆纳
- 珠儿参叶
- 细叶香桂
- 白粉藤
- 秋枫
- 毛轴铁角蕨
- 瓦松
- 白皮
- 腊梅
- 白牛尾七
- 节节茶
- 喉痧药
- 鸡爪枝皮
- 锯鲨翅
- 金线草
- 灯笼果
- 羊肺
- 野梨枝叶
- 穿鞘花
- 香橼叶
- 岩松
- 酸果藤
- 土荆皮
- 黑鸫
- 白鱼尾果
- 麋骨
- 红茎黄芩
- 岩枣树
- 宽叶紫萁
- 棒棒木
- 猫胡子花
- 香胶木叶
- 桃枝
- 木芙蓉叶
- 白草莓
- 密褶红菇
- 柯蒲木
- 红枫荷
- 海尼豆瓣绿
- 毛翠雀花
- 水葫芦根
- 白芷叶
- 红杉
- 毛叶小寒药
- 苦葛根
- 红根
- 蔓生百部
- 秋子梨
- 丝线吊芙蓉
- 毛黄连
- 黄花岩松
- 松寄生
- 红泽兰
- 赤杨
- 虫豆柴
- 马耳草
- 石楠
- 赤甲红
- 甘蔗
- 南沙参
- 老蛇头
- 木菠萝
- 毛水苏
- 梅花刺根
- 鳗鲡鱼
- 米碎木皮
- 白云花根
- 茅瓜
- 毛蕨根
- 毛蜂斗草
- 木防己
- 糜穰
- 矮茎冷水花
- 美花风毛菊
- 芒花
- 蚂蚁花根
- 绿玉树
- 麦穗七
- 白千层皮
- 老龙皮
- 牡丹皮
- 斑蝥
- 鹿筋
- 龙珠
- 牦牛角
- 梅根
- 巴豆壳
- 络石果
- 罗星草
- 猫儿眼睛
- 茅栗叶
- 龙须草
- 崩疮药
- 巴山虎
- 蜡梅花
- 龙牙楤木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