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叶巴豆
《中华本草》:毛叶巴豆
拼音注音
Máo Yè Bā Dòu
别名
刹埂、大树跌打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Hairyleaf Crot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毛尾叶巴豆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caudatus Geisel.var.tomentosus Hook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,或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毛尾叶巴豆 灌木或乔木,高2-10m。皮灰褐色。多分枝,枝顶端淡黄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叶柄基部有腺体二枚;叶阔卵形或椭圆形,长8-15cm,宽4-9cm,先端钝或短渐尖,基部圆或阔楔形,边缘具残齿,两面均被毛,下面密被白色糙毛,基出脉5条,有香气。花单性异株;雄花组成圆锥花序;雌花组成总状花序。果近圆球形,密被黄色星状毛,稍肉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植株含毛叶巴豆萜(crotocaudin),山藿香定(teucvidin),蒲公英赛酮(taraxerone),赛酸乙酸酯(taraxeryl acetate)。
性味
味辛;微酸;性热;有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截疟镇痛;舒筋活血。主疟疾高热不退;惊痫抽搐;风湿痹痛;骨折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体虚者及孕妇禁服。内服过量致腹泻。外用刺激皮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毛叶巴豆
拼音注音
Máo Yè Bā Dòu
别名
刹埂(傣名)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毛叶巴豆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约2米。多分枝,幼枝密被粗毛。单叶互生,卵圆形,具尖头,长10~15厘米,宽7~9厘米,下面密被白色糙毛,基脉3出,有香气。
生境分布
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性热,味辛微酸。
功能主治
镇静祛风,退热止痛,舒筋活络。治疟疾,高热,惊痫抽搐,风湿性关节炎,麻木不仁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: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疟疾、高热、惊痫抽搐:毛叶巴豆一至二钱,水煎服;外用叶捣包寸口。
②治风湿性关节炎:毛叶巴豆、蔓京子、石灰适量,捣烂包敷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恩茅中草药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蓝花参
- 蓝胡麻草
- 毛轴莎草
- 毛轴牙蕨
- 毛叶肾蕨
- 蓝圆鲹
- 蓝花扁竹
- 蓝花子
- 毛菊苣
- 螺厣草
- 毛木树皮
- 毛杨梅皮
- 毛草龙
- 毛果算盘子
- 毛瓣绿绒蒿
- 毛蕨根
- 毛葡萄根皮
- 毛轴铁角蕨
- 毛花洋地黄
- 毛叶小寒药
- 毛蓼
- 满山红
- 蓝花石参
- 毛脉南蛇藤
- 毛大丁草
- 蓝靛
- 毛苦瓜
- 毛茄
- 裂叶心翼果
- 毛杨梅根皮
- 毛黄连
- 路路通
- 蝲蛄石
- 毛蜂子
- 毛嘴签
- 毛木通
- 毛薯
- 毛千屈菜
- 毛翠雀花
- 螺蛳
- 毛葡萄叶
- 毛桐
- 毛节兔唇花
- 毛蒌
- 没药
- 蝼蛄
- 毛叶石楠根
- 毛梾枝叶
- 毛叶兔耳风
- 五倍子
- 毛排钱草
- 毛茛
- 毛叶柿叶
- 螺旋藻
- 毛柄锦香草
- 侧耳
- 裂果卫矛
- 满山白
- 裂叶崖角藤
- 蓼大青叶
- 毛青杠
- 毛蕊花
- 白杨树根皮
- 蓝锭果
- 毛叶轮环藤
- 绿衣枳壳
- 蓝萼香茶菜
- 蘽根
- 毛花槭
- 没食子
- 柴胡
- 毛叶巴豆树
- 穇穗莎草
- 蓝桉
- 裂叶堇菜
- 裸茎金腰子
- 毛勾儿茶
- 蓼螺
- 龟版
- 木耳
- 毛莲蒿
- 蓝花棘豆
- 满天飞
- 毛连菜
- 毛脉柳叶菜
- 叶下红
- 毛茎马兰
- 毛轴碎米蕨
- 毛贯众
- 翅柄蓼
- 藜实
- 毛柄短肠蕨
- 串珠耳叶苔
- 猪肉
- 藜芦
- 毛荚决明
- 毛叶石楠
- 蛎菜
- 串铃草
- 毛足铁线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