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荆茎
《中华本草》:牡荆茎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Jīnɡ
别名
牡荆条
英文名
Stem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ex negundo L. Var. cannabifolia (Sieb. Et Zucc.) Hand.- Mazz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牡荆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植株高1-5m。多分枝,具香味。小枝四棱形,绿色,被粗毛,老枝褐色,圆形。掌状复叶,对生;小叶5,稀为3,中间1枚最大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,通常被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0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先端5裂,二唇形。果实球形,黑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归经
肺;肝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消肿止痛。主感冒;喉痹;牙痛;脚气;疮肿;烧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含漱。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疗灼烂。2.《本草拾遗》:治灼疮及(及一作发)热焱疮有效。3.《安徽药材》:治喉痹肿痛。4.《江苏植药志》:内服治感冒;外用煎水洗皮肤病,消疮肿及风湿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牡荆茎
拼音注音
Mǔ Jīnɡ Jīnɡ
别名
牡荆条(《安徽药材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枝条。
功能主治
治感冒,风湿,喉痹,疮肿,牙痛。
①《别录》:"疗灼烂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治灼疮及(’及’一作’发’)热焱疮有效。"
③《安徽药材》:"治喉痹肿痛。"
④《江苏植药志》:"内服治感冒;外用煎水洗皮肤病,消疮肿及风湿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含漱。
复方
①治风牙痛:牡荆茎同荆芥、荜茇煎水漱。(《纲目》)
②治脚气诸病:用荆茎于坛中烧烟,熏涌泉穴及痛处,使汗出则愈。(《永类铃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蓼
- 红轮千里光
- 午时花
- 白芥子
- 小发散
- 栲栗
- 枇杷芋
- 石楠
- 马骝卵
- 刺栗子
- 老虎姜
- 蓝锡莎菊
- 铁浆
- 大鳞毛蕨
- 蔷薇叶
- 榼藤
- 黄水枝
- 黑头草
- 滑背草鞋
- 羊须
- 尖子木
- 山乌桕叶
- 大果臭椿皮
- 山枝仁
- 四叶草
- 三筒管
- 毛五加皮
- 猪胆粉
- 大黄蜂子
- 臭黄皮
- 黄花菜
- 小叶寄树兰
- 刺梨根
- 八月炸
- 美商陆子
- 臭樟
- 小黄鼠狼
- 藨寄生
- 骆驼蹄瓣
- 釜脐墨
- 苎麻叶
- 枫香树根
- 甜瓜子
- 莴苣
- 西南槐树
- 火把花
- 榔榆茎
- 薤白
- 肉根还阳参
- 荷苞花
- 白犁头草
- 灵猫香
- 金钱白花蛇
- 毛蕨根
- 豆黄
- 扇蕨
- 砂漏芦根
- 大板山蚤缀
- 盐肤木皮
- 亮叶茉莉
- 野猪皮
- 海蜇
- 慈乌胆
- 灰藋子
- 化气兰
- 高良姜
- 多鳞鳞毛蕨
- 猕猴桃藤中汁
- 樟脑
- 扁豆根
- 野梨枝叶
- 东风菜
- 水仙
- 山刺梨
- 制草乌
- 螺蛳
- 假刺藤
- 天目琼花
- 粘山药
- 纤毛婆婆纳
- 银箔
- 东北雷公藤
- 桂花枝
- 枳椇叶
- 汉中防己
- 蜀羊泉
- 小果皂角
- 红辣蓼
- 三叶崖爬藤
- 臂形草
- 青药
- 穿鱼藤
- 马蓼
- 团叶鳞始蕨
- 捆仙丝
- 毛苦瓜
- 鸭卵
- 山矾花
- 硬九子连环草
- 小牛肋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