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猫肉
《中华本草》:灵猫肉
拼音注音
Línɡ Māo Ròu
英文名
civet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和小灵猫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ierra zibetha Linnaeus2.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[Veverra indica Desmarest]
原形态
1.大灵猫,大小与家犬相似,体长60-80cm,体重6-10kg。吻部略尖,四肢较短,必长过之半。体毛粗硬,尾毛柔软致密。雌雄体于肛门与外生殖器间均有发达的外分泌腺(香腺囊)。腺口有一突出的片状薄瓣,可启闭。体气浅棕色,并点缀有不甚规则的黑褐色斑纹;头、额、唇均为灰白色;沿中央从头后直到尾基部,有一条黑色的鬣毛纵纹;四肢黑褐色;尾有黑白相间的闭锁色环,白窄黑宽。2.小灵猫,体开小于大灵猫,个体几与家猫相近,体长40-60cm,体重2-4kg。耳短宽,双耳前缘甚为靠近;前额较窄;尾长约为头及体长的1/3;背部无黑色鬣毛带纹。香囊不如大灵猫发达,但仍能分泌灵猫香。体毛为深灰棕色。背中与两侧的5条棕黑色带纹较为明显,其体两侧带纹下方具有大小不等的黑纵列斑点;尾有6-8个黑色环,其间隔有灰白色环;尾尖为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丘陵山地的树林或灌木丛地带。夜行性,杂食,但以动物性食料为主。2.栖息于多树的山地、灌丛、草丛等地。昼伏夜出,杂食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我国秦岭和长江流域以南及西藏等地。2.分布于我国淮河流域、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以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海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温中;助阳。主脾胃虚寒;脘腹冷痛;阳痿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25-250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求原》:暖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灵猫肉
拼音注音
Línɡ Māo Rò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的肉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求原》:"暖胃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磨盘草
- 棉花藤
- 母猪菜
- 毛叶三条筋
- 毛杨梅根皮
- 牡蒿
- 罗裙带根
- 猫肉
- 卤地菊
- 廊茵
- 绿盐
- 绵毛马兜铃
- 毛大丁草
- 毛脉南蛇藤
- 罗汉果叶
- 卵叶蜘蛛抱蛋
- 林背子
- 柳叶见血飞
- 毛叶嘉榄
- 毛枝崖爬藤
- 毛水苏
- 毛荚决明
- 牡丹皮
- 冷毒草
- 美丽鳞毛蕨
- 梅露
- 柳叶菜
- 棱萼母草
- 牡荆
- 牡荆根
- 六蛾戏珠
- 罗平蓟
- 木耳
- 木芙蓉
- 老白花
- 卵叶寄生
- 木通根
- 米麦麨
- 柳枝
- 毛脉酸模
- 满山红
- 猫肝
- 猫须草
- 凉薯
- 木蜡树叶
- 米面蓊根
- 绵枣儿
- 栗寄生
- 毛蕊老鹳草
- 篱笆竹
- 丽子藤
- 木豆
- 留师蜜
- 毛蕨根
- 乱草
- 牡蛎肉
- 六棱麻
- 罗汉松根皮
- 猫骨
- 柳叶剑蕨
- 栗壳牛肝菌
- 毛瓣绿绒蒿
- 六角英
- 卵叶娃儿藤
- 卵叶水芹
- 木通
- 木通七叶莲
- 米饭花果
- 木香
- 毛叶白粉藤
- 毛叶白粉藤根
- 牡丹藤
- 帘子藤
- 绵萆薢
- 林荫千里光
- 柳兰叶风毛菊
- 毛五加皮
- 亮叶桦皮
- 牡鼠粪
- 玛瑙
- 木莲
- 勒管草
- 卵叶鳞始蕨
- 木达地黄
- 庐山楼梯草
- 柳叶藓
- 膜缘木香
- 毛果算盘子
- 毛菊苣
- 绵羊血
- 栗柄金粉蕨
- 毛根杜仲
- 罗裙带
- 杧果钉
- 毛叶木通
- 毛叶肾蕨
- 毛叶黄杞
- 毛大丁草根
- 毛茎马兰
- 毛血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