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果榕
《中华本草》:梨果榕
拼音注音
Lí Guǒ Rónɡ
别名
辣柳树、水石榴、黎柳树、梨状牛奶子、母猪精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梨果榕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pyriformis Hook.et Arn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2m。嫩枝被疏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被毛,长3-10mm;托叶锥状,长5-7mm,幼时被毛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狭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2.5-12cm,宽1.5-3cm,先端骤尖或短尾状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急尖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苍白色,有乳头状小凸点,罕在脉上被微毛;基出脉3条,侧脉5-10对,网脉在背面稍明显。隐头花序,单生于叶腋,梨形,长2-3cm,直径1-1.5cm,基部苞片三角形,总花梗长5-10mm,被毛或近无毛;雄花、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内,雄花生于上部,具短梗,花被片3;雄蕊2;瘿花花梗较长,花被片4,花柱侧生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,具短梗,花被片3-4,花柱近侧生。瘦果。花、果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中海拔的灌林中或溪旁湿润的腐殖土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水;止痛。主小便淋沥;尿路感染;水肿;胃脘痛;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梨果榕
别名
舶梨榕、水石榴、梨状牛奶子
来源
桑科梨果榕Ficus pyriformis Hook. et Arn.,以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,止痛。主治肾炎,膀胱炎,尿道炎,肾性水肿,心性水肿,胃痛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砂仁壳
- 粟米
- 碱黄鹌菜
- 细齿叶柃
- 红豆
- 萝藦子
- 丽江山慈菇
- 三白草根
- 落霜红根
- 老枪谷叶
- 倒赤伞
- 马陆
- 代赭石
- 高粱泡
- 排草香
- 蓝锭果
- 乱草
- 白花藤
- 小九头狮子草
- 蓝天草
- 圆叶乌头
- 榛蘑
- 喜鹊肉
- 詹糖香
- 莎草蕨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山杨树皮
- 岭南杜鹃
- 马肝
- 山葛薯
- 美丽鳞毛蕨
- 白鬼笔
- 美味牛肝
- 阳桃花
- 橙耳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落地金钱
- 穿地龙
- 金钗
- 狼萁草
- 石风丹
- 红千层
- 羊屎条根
- 鲜黄连
- 西藏水黄连
- 黄颔蛇骨
- 金钮扣
- 拦路虎
- 铁丝灵仙
- 蜡梅花
- 蓝玉簪龙胆
- 苏木蓝
- 红树皮
- 布朗耳蕨
- 法半夏
- 狼把草根
- 波棱瓜子
- 十大功劳叶
- 青葙
- 棘豆根
- 飞龙掌血
- 黄疸树
- 龙州线蕨
- 绿包藤
- 水田碎米荠
- 田螺
- 岩胡椒
- 子楝树根
- 油茶根皮
- 紫色翼萼
- 东方乌毛蕨叶
- 金荞麦
- 枳椇木汁
- 透骨香根
- 莺
- 粟米草
- 双参
- 桑寄生
- 管仲
- 裂叶双盖蕨
- 盾叶薯蓣
- 牛血
- 定心散
- 金环蛇
- 霜红藤
- 芦山藤
- 铺地蜈蚣
- 岩莴苣
- 临时救
- 竹鱼
- 短蕊万寿竹
- 游草
- 马牙半支
- 桂花子
- 藤槐
- 羊肉
- 聚叶虎耳草
- 白荷花露
- 红皮
- 木苎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