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石草果
《中华本草》:兰石草果
拼音注音
Lán Shí Cǎo Guǒ
英文名
Fruit of Tibet Lancea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ncea tibetica Hook. F. Et Thoms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-7cm,最高不超过15cm。除叶柄有毛外其余无毛。根壮茎细长,节上有1对鳞片。叶对生,成莲座状,通常6-10片;片近革质;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或匙形,长2-7cm,先端钝,常有小凸尖,基部渐狭成有翅的短柄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。花3-5朵簇生或伸长成总状花序;苞片钻状披针形;萼钟状,革质,长约1cm,5裂,裂片钻状三角形;花冠筒长8-13mm,上唇直立,2深裂,偶有几全裂,下唇开展,3裂,中裂片全缘;雄蕊着生近花冠筒中部,花丝无毛;柱头扇状。果实卵状球形,长约1cm,肉质,红色至深紫色,包于宿存的花萼内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长约1mm,棕黄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4500m的草地、疏林中或沟谷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寒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调经止痛。主月经不调;腹痛;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治月经不调,下腹疼痛,便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兰石草果
拼音注音
Lán Shí Cǎo Guǒ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的果实。9~10月采摘。
功能主治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治月经不调,下腹疼痛,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穿山龙
- 独行千里
- 象皮
- 红根
- 贝齿
- 土大黄叶
- 楤木根
- 狐狸尾
- 野漆树根
- 黑参
- 极丽马先蒿
- 鳕鱼鳔
- 鷩雉
- 红鬼笔
- 螳螂跌打
- 竹衣
- 铁线草
- 木槿子
- 石瓜子莲
- 落新妇
- 六月雪叶
- 南天竹根
- 瓜子金
- 金钮扣
- 人参条
- 海金沙
- 五爪龙
- 木瓜核
- 小九节铃
- 喜树皮
- 破牛膝
- 柽柳
- 小青杨
- 地枫皮
- 硼砂
- 桑根
- 海螺
- 铧头草
- 朱顶红
- 千里光
- 岩檀香
- 帽兰
- 土半夏
- 小倒钩藤
- 异木患
- 铅丹
- 露蜂房
- 天山花楸
- 小草
- 虫牙药
- 蜣螂
- 红楤木
- 海螺壳
- 芭蕉叶
- 鸡血七
- 紫背天葵草
- 蔷薇花
- 茱苓草
- 鹅绒藤
- 木馒头
- 杜仲藤
- 水蛭
- 冰球子
- 地丁
- 金刚刺
- 使君子叶
- 藏三七
- 苦地胆
- 独龙
- 蛤蚧
- 绵参
- 鬣羚角
- 瓜蒌子
- 满树星
- 山羊肝
- 火炭母
- 瞿麦
- 蓼实
- 牡丹花
- 百足藤
- 锅铲叶
- 川牛膝
- 黄芩
- 鼠牙半支
- 锦葵
- 乌蔹莓
- 海芋
- 麻柳树根
- 小伸筋草
- 狗骨
- 苦绳
- 海龙
- 黄海葵
- 刺苋菜
- 鞘菝葜
- 虎掌南星
- 玄精石
- 白鹤藤根
- 头花杜鹃
- 薜荔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