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石草果
《中华本草》:兰石草果
拼音注音
Lán Shí Cǎo Guǒ
英文名
Fruit of Tibet Lancea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ncea tibetica Hook. F. Et Thoms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-7cm,最高不超过15cm。除叶柄有毛外其余无毛。根壮茎细长,节上有1对鳞片。叶对生,成莲座状,通常6-10片;片近革质;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或匙形,长2-7cm,先端钝,常有小凸尖,基部渐狭成有翅的短柄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。花3-5朵簇生或伸长成总状花序;苞片钻状披针形;萼钟状,革质,长约1cm,5裂,裂片钻状三角形;花冠筒长8-13mm,上唇直立,2深裂,偶有几全裂,下唇开展,3裂,中裂片全缘;雄蕊着生近花冠筒中部,花丝无毛;柱头扇状。果实卵状球形,长约1cm,肉质,红色至深紫色,包于宿存的花萼内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长约1mm,棕黄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4500m的草地、疏林中或沟谷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寒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调经止痛。主月经不调;腹痛;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治月经不调,下腹疼痛,便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兰石草果
拼音注音
Lán Shí Cǎo Guǒ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的果实。9~10月采摘。
功能主治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治月经不调,下腹疼痛,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欧李
- 红牛皮菜
- 苏铁根
- 刺蓬花
- 网脉橐吾
- 白地紫菀
- 落马衣
- 红花苗
- 菠菜
- 镰叶瘤足蕨
- 丁榔皮
- 落叶梅
- 鸟巢菌
- 腊雪
- 杠香藤
- 鹌鹑蛋
- 鳗鲡鱼骨
- 海木
- 白粱米
- 七星鱼
- 香叶天竹葵
- 罗汉松根皮
- 华罂粟
- 三爪金龙
- 向日葵茎髓
- 见血清
- 灵砂
- 山油麻
- 黄瓜叶
- 丹参
- 黎辣根
- 雪莲花
- 绿衣枳壳
- 黄藨根
- 无患子
- 石头菜
- 桂子
- 水桐木
- 龟版
- 小罗伞
- 大茶根
- 阔叶水竹叶
- 粗糠柴
- 黑三棱
- 眼睛草
- 小喇叭
- 丁香根
- 野冬青果
- 败火草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炮仗筒
- 小白绵参
- 浙贝母
- 地五泡藤
- 柳屑
- 塔黄
- 野山楂
- 凤凰木
- 鬼灯笼
- 蓝猪耳
- 岩石羊
- 白苣
- 狸尾草
- 莲座蓟
- 羽裂星蕨
- 小叶爱楠
- 金银花露
- 番红花
- 赤扬
- 水毛花
- 新疆芍药
- 砂仁花
- 甘土
- 田唇乌蝇翼
- 羊角草
- 土茯苓
- 盾叶薯蓣
- 厚朴
- 川鄂山茱萸
- 落花生
- 松花粉
- 还亮草
- 长年兰
- 巴豆油
- 吊山桃
- 河蚌
- 鸭跖花
- 牛角瓜
- 癞树叶
- 鳣鱼
- 剑叶紫金牛
- 矩叶大青
- 鸭嘴癀
- 獐耳细辛
- 红背酸藤
- 百舌鸟
- 八角枫花
- 团叶鳞始蕨
- 续断
- 水麻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