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胡椒根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胡椒根
拼音注音
Shān Hú Jiāo Gēn
别名
牛筋条根、牛筋树根、雷公高、红叶柴、黄金柞
英文名
Root of Greyblue Spicebush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山胡椒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a glauca(Sieb.et Zucc.) B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牛筋树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米。树皮平滑成灰白色。冬芽外部鳞片红色;嫩枝初被褐色毛,后期脱落。单叶互生或近对生,阔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4-9cm,宽2-4cm,先端短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仅脉间存有细毛,下面粉白色,密生灰色细毛,叶脉羽状;叶柄长约2mm,有细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有毛,具明显的总梗,花梗长1.5cm;花被黄色,6片;雄花有雄蕊9,排成3轮,内轮基部具腺体,花药2室,内向瓣裂;雌花的雌蕊单1,柱头头状,子房椭圆形。核果球形,直径约7mm,有香气。花期3-4月。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、丘陵的灌丛中和疏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山胡椒酸(glaucic acid),针叶春黄菊酸(aciphyllic acid)等。
性味
辛;温;苦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理气活血;利湿消肿;化痰止咳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胃脘疼痛;脱力劳伤;支气管炎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水煎熏洗;或鲜品磨汁涂擦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跌打损伤,腰膝作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山胡椒根
拼音注音
Shān Hú Jiāo Gēn
别名
牛筋条根、雷公高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根。9~10月,挖取根部,洗净,晒干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散瘀血,通络脉。治风湿麻木,筋骨疼痛,脘腹冷痛,跌打损伤。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跌打损伤,腰膝作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
复方
①治风湿麻痹:山胡椒根一至二两,猪脚(七寸)一只,黄酒四两,酌加水煎。饭前服,日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风湿麻木,筋骨疼痛:牛筋条根、沙头老鹳草、茅草、筋骨草、钻地风、白茅草根、松草。泡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心腹冷痛:山胡椒根一至二两,黄酒二两,酌加水,煎成半碗,饭前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半边钱
- 风藤草
- 檰芽
- 刺蓬花
- 贯众
- 玉蜀黍
- 五指毛桃
- 峨嵋耳蕨
- 催产草
- 蘘荷子
- 牛心果
- 油柑木皮
- 枫香树叶
- 草牡丹
- 芒种花
- 马肠薯蓣
- 红马蹄草
- 杜香
- 阳遂足
- 毛青杠
- 串珠耳叶苔
- 狗狗秧
- 小天冬
- 菊架豆
- 雪茶
- 黑香柴
- 地朝阳
- 蘼芜
- 小赤麻
- 青江藤
- 柴胡叶链荚豆
- 绵参
- 石蒟
- 算盘七
- 杧果核
- 树萝卜
- 鱼尾葵根
- 白花油麻藤
- 粽巴叶
- 毛轴牙蕨
- 柱果木榄叶
- 多花八角莲
- 露兜簕
- 獭肝
- 牛耳枫枝叶
- 吊兰
- 败酱
- 光刺长突球
- 肉穗草
- 狗舌草
- 蝴蝶暗消
- 锦香草
- 野桂花
- 火把花
- 水莲沙
- 石荠宁
- 金边莲
- 矮脚苦蒿
- 原蚕子
- 大榆蘑
- 咸酸蔃
- 蒲桃根皮
- 东北羊角芹
- 苏铁蕨
- 芭蕉叶
- 巴豆树根
- 千里马
- 芜荑酱
- 柃木
- 栗
- 杜父鱼
- 白花龙胆
- 芋
- 绒毛诃子
- 桃根
- 秃疮花
- 苦菜
- 洋蓍草
- 辣蓼
- 白桂
- 东北埃蕾
- 独脚乌桕
- 东风螺
- 抽筋草
- 碗花草根
- 麻疯树
- 河豚
- 长叶实蕨
- 何首乌
- 匐地龙
- 山柑算盘子
- 祁州一枝蒿
- 玉
- 稻芽
- 南瓜蒂
- 地石榴花
- 马骨节
- 麦撇花藤
- 云南希草
- 大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