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瓜藤
《中华本草》:黄瓜藤
拼音注音
Huánɡ Guā Ténɡ
英文名
Cucumber stem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藤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cumis sativ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蔓生草本。茎枝伸长,有纵沟及棱,被白以硬糙毛。卷须细,不分枝,具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稍粗糙;叶片三角状宽卵形,膜质,长、宽均12-18cm,两面甚粗糙,掌状3-5裂,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,有时边缘具缘毛。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,密被白色长柔毛,花萼裂征钻形,开展与花萼近等长;花垸共同白色,长约2cm,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急尖;雄蕊3,花丝近无;雌花单生,或稀簇生,花梗粗壮,被柔毛。子房纺锤形,柱头3。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,长10-30(-50)cm,熟时黄绿以,表面粗糙,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,极稀近于平滑。种子小,狭卵形,白色,无边缘。花、果期为夏、秋季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归心;肺以
功能主治
清热;化痰;利湿;解毒。主痰热咳嗽;癫痫;湿热泻痢;湿痰流注;疮痈肿毒;高血压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煎子洗或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黄水疮: 黄瓜藤(阴干,火焙存性)、枯矾。为细末,搽疮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②治癫痫: 黄瓜藤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治疮痈,流注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利水、通淋、消胀。3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治痢疾。4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祛痰镇痉。
临床应用
治疗高血压病。以黄瓜藤制剂观察64例(Ⅰ期17例,Ⅱ期45例,Ⅲ期2例),结果显效34例,有效19例,无效 11例,总有效率82.8%(按1972年全国心血管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)。制剂及用法:1.流浸膏:每毫升含干燥黄瓜藤与猪毛菜各5分,每次5ml,日服3次。2.片剂:每片含干燥黄瓜藤 1钱,每次4片,日服3欧。疗程30-60天。初步观察,片剂较流浸膏降压作用强。一般无副作用,仅5例服后上腹部有烧灼感,改为食后服症状即减轻或消失;另1例有头晕感觉。另有用去根、叶的鲜瓜秧半斤,加水500ml煎取200ml,每日2次分服(亦可当茶饮);或制成侵膏丸(每丸3g,日服3次,每次 1丸)、片剂(每片0.3g,日服3次,每次5-10片)应用。共观察62例,显效(血压降至130/90mm汞柱,或单用其他降压药无效,并用黄瓜秧制剂后,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20mm汞柱)28例,有效(收缩压、舒张压持续降10mm汞柱以上)26例,无效8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瓜藤
拼音注音
Huánɡ Guā Ténɡ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。6月采。阴干或鲜用。
性味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
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苦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利水,解毒。治痢疾,淋病,黄水疮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治疮痈,流注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利水、通淋、消胀。"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治痢疾。"
④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祛痰镇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黄水疮:黄瓜藤(阴干,火焰存性)、枯矾。为细末,搽疮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癫痫:黄瓜藤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临床应用
治疗高血压病
以黄瓜藤制剂观察64例(Ⅰ期17例,Ⅱ期46例,Ⅲ期2例),结果显效34例,有效19例,无效11例,总有效率82.8%(按1972年全国心血管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)。制剂及用法:㈠流浸膏:每毫升含干燥黄瓜藤与猪毛菜各5分,每次5毫升,日服3次。㈡片剂:每片含干燥黄瓜藤1钱,每次4片,日服3次。疗程30~60天。初步观察,片剂较流浸膏降压作用强。一般无副作用,仅5例服后上腹部有烧灼感,改为食后服症状即减轻或消失;另1例有头晕感觉。
另有用去根、叶的鲜瓜秧半斤,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,每日2次分服(亦可当茶饮);或制成浸膏丸(每丸3克,日服3次,每次1丸)、片剂(每片0.3克,日服3次,每次5~10片)应用。共观察62例,显效(血压降至130/90毫米汞柱,或单用其他降压药无效,并用黄瓜秧制剂后,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20毫米汞柱)28例,有效(收缩压、舒张压持续降10毫米汞柱以上)26例,无效8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藏青果
- 假稻
- 金色狗尾草
- 麻根
- 小扁豆
- 江西金钱草
- 无毛南蛇藤
- 锯叶竹节树
- 赶风柴
- 柽柳
- 宽羽线蕨
- 罗汉松根皮
- 匙叶黄杨
- 小白花苏
- 乌头附子尖
- 刺石榴
- 黄藤
- 铁拳头
- 红花青藤
- 肝风草
- 无腺橉木
- 大叶子
- 白暨豚
- 尾叶越橘
- 水狼萁
- 凤凰毛
- 四孢蘑菇
- 鹰头
- 夜交藤
- 小毛鸡
- 羊红膻
- 圆叶锦葵
- 蜥蜴
- 野芝麻
- 醉针茅
- 猪屎豆
- 苎麻梗
- 竹叶兰
- 鬼柳树
- 橄榄
- 留兰香
- 滇池海棠
- 山苦草
- 角茴香
- 莙荙菜
- 三棱马尾
- 头巾草
- 小无心菜
- 剑叶铁树
- 鸡骨柴叶
- 豉汁
- 瓶耳小草
- 山藿香
- 金线风
- 大叶酸藤
- 大叶樱叶
- 山麻黄
- 升麻草
- 原羚角
- 滇常山
- 猪肾
- 瓜蒌
- 灰藋子
- 玉米轴
- 野荔枝
- 南方荚蒾
- 老米酒树
- 光刺兔唇花
- 莨菪根
- 羽萼
- 大叶樟
- 小果蕗蕨
- 滇茜草
- 剪红纱花
- 狗毛草
- 刺子莞
- 野鸡肉
- 唇香草
- 虎石头
- 血满草
- 鳞片水麻
- 黄河裸裂尻鱼
- 石防风
- 亚泵礴
- 鹿耳翎
- 木鳖子根
- 商陆叶
- 雷丸
- 桃树根、茎、树皮
- 华南紫萁
- 菅
- 糖芥
- 假蒟
- 六月合
- 冷饭果
- 木芙蓉
- 禾虫
- 毛叶石楠
- 打米花
- 兰花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