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河柳
《中国药典》:西河柳
拼音注音
Xī Hé Liǔ
别名
怪柳、赤怪柳、山川柳、三春柳、西湖柳、红筋柳
英文名
CACUMEN TAMARICIS
来源
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. 的干燥细嫩枝叶。夏季花未开时采收,阴干。
形状
本品茎枝呈细圆柱形,直径0.5~1.5mm。表面灰绿色,有多数互生的鳞片状小叶。质脆,易折断。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,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的叶基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髓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、辛,平。
炮制
除去老枝及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归经
归心、肺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
散风,解表,透疹。用于麻疹不透,风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
3~6g。外用适量,煎汤擦洗。
贮藏
置干燥处。
备注
(1)治疗麻疹初起,透发不畅,临床常与薄荷、蝉衣、升麻等配合应用。不论内服、外用均可应用。
(2)澄柽柳始载于《开宝本草》,仅说性味甘咸温,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;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,并说能治“痧疹热毒”,可见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西河柳
拼音注音
Xī Hé Liǔ
别名
山川柳、三春柳、西湖柳、赤柽柳
英文名
Chinese Tamarisk Twing
来源
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.的细嫩枝叶。5~6月割剪嫩枝叶,阴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枝密生,绿色或带红色,细长,常下垂。叶互生,极小,鳞片状,卵状三角形,顶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,无柄。总状花序集为疏散的圆锥花序;花小,白色至粉红色,苞片三角状;萼片5;花瓣5,花丝较花冠长,花盘10或5裂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3。蒴果小。种子先端有丛毛。花期4~9月,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湿润砂碱地及河岸冲积地。多栽培。主产河北、河南;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。
化学成分
含树脂、槲皮素-甲醚(quercetin-monomethylether)鞣质、水杨甙(salicin)。
功能主治
散风,解毒,透疹。用于麻疹不透、风湿痹痛。
备注
同属植物[b]华北柽柳[/b]T.juniperina Bge.及[b]五蕊柽柳[/b]T.pentandra (Desv.)Pall.的细嫩枝叶,亦供药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六道木
- 蟹壳
- 地黄瓜
- 夜香牛
- 大树三台
- 半边藕
- 暗紫贝母
- 日照飘拂草
- 狼肉
- 黑鳞大耳蕨
- 金刚大
- 薤叶
- 榕树胶汁
- 女菀
- 血见愁
- 石头菜
- 鳣鱼肝
- 腽肭脐
- (鱼彭)鱼鳃
- 霜红藤
- 甘草
- 野梨枝叶
- 鸡蛋花
- 黄桷浆
- 豨仙草
- 强壮莲座蕨
- 猴头菌
- 血见愁老鹳草
- 刺血红
- 花皮胶藤
- 黑红菇
- 渐尖毛蕨
- 炮仗花
- 千屈草
- 鸡谷草
- 鸡公柴果
- 白背小报春
- 香水塔花
- 野鸡肉
- 山茱萸
- 花蜘蛛
- 筋骨散
- 穗花蛇菰
- 山荸荠
- 鸡脚莲
- 黑草
- 欧泽芹
- 蜘蛛香
- 蝼蛄
- 蒲葵
- 蛇接骨
- 剑麻
- 大千生
- 牛屎树
- 鸭胆
- 砂茴香子
- 梨果仙人掌
- 矮脚罗伞
- 藨草
- 鸦椿卫矛
- 列当
- 黄精叶钩吻
- 无患树皮
- 红缘层孔菌
- 泡花子
- 刺参
- 黑面叶根
- 伸筋草
- 千里马
- 刺果苏木
- 九节风
- 苦檀叶
- 蓝叶棵
- 清风藤
- 螃蟹脚
- 蜘蛛
- 凤凰衣
- 皮哨子
- 鹿筋
- 茅香
- 飘拂草
- 鸡血藤
- 胖根藤
- 头顶一支花
- 甜地丁
- 山大颜
- 金雀花
- 长前胡
- 石楠
- 回心草
- 蕨
- 大避债蛾
- 软丝藻
- 黄颡鱼
- 灰藋
- 驳骨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胡椒
- 草木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