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叶蓼
《中华本草》:掌叶蓼
拼音注音
Zhǎnɡ Yè Liǎo
别名
屈草、猪草、大辣蓼、九龙天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掌叶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almatum Dunn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全草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直立,带紫红色,有纵棱,多分枝,被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9cm,有纵肋,被伏毛及短柔毛;托叶鞘斜截形,长1-2cm,脉纹显着,被伏毛,先端无睫毛;叶片掌状,直径6-12cm,有5-9个掌状深裂,裂片近菱形,基部2个裂片较小,近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凹下,上面有伏毛及短柔毛,叶脉及叶缘有伏毛。头状花序排成聚伞状,花序轴被短柔毛及伏毛,苞片线形,密被粗毛及短柔毛;花梗短,花被5深裂,淡红色,脉纹明显;雄蕊8;花柱3,柱头头状。瘦果卵形,三棱,淡褐色,有点状花纹。花、果期夏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,多分枝,棕红色至紫红色,表面有纵棱线纹,被短柔毛,断面中空。叶多皱曲,展平后叶片掌状,5-9掌状深裂,裂片近菱形,基部2裂片较小,近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深凹,表面有伏毛及短柔毛;托叶鞘斜截形,有明显脉纹,膜质,有伏毛。头状花序排列成聚伞花序状;花被淡红色,有明显脉纹。瘦果卵形,有3棱,淡褐色,有点状花纹。气微,味微涩。
性味
苦;酸;性凉
功能主治
止血;清热。主吐血;衄血;崩漏;赤痢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叶捣敷;或干叶研粉撒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蜈蚣藻
- 水贯众
- 山油麻
- 山慈姑叶
- 野梨枝叶
- 绵萆薢
- 草泽泻
- 辛夷
- 乌鱼刺
- 牛尾泡
- 龙爪菜
- 石楠
- 乌木屑
- 色赤杨
- 梅花参
- 金丝藤
- 盲肠草
- 酱瓜
- 山萝花
- 腊雪
- 黄鼬
- 粗皮蛙
- 鹤虱风
- 四方藤
- 心叶虎耳草
- 画眉草
- 双肾参
- 蟹
- 麦瓶草
- 八月札
- 紫萁苗
- 通骨消茎叶
- 假辣蓼
- 赤小豆花
- 榆花
- 实葫芦根
- 九子连环草
- 野慈姑
- 小婆婆纳
- 旱荷叶
- 白花丹
- 铁脚草
- 蜀葵子
- 粉团花
- 银灰旋花
- 鳕鱼骨
- 海鳗卵
- 紫背绿
- 瑞香根
- 牡丹三七
- 狗牙贝
- 滇车前
- 蚱蝉
- 山黄豆藤
- 血桐
- 桑椹酒
- 滇南杭子梢
- 栾华
- 红树叶
- 齿瓣延胡索
- 羊屎条根
- 地皮风
- 飞来蓝
- 全叶马兰
- 苦蘵果实
- 羊蹄实
- 亮叶茉莉
- 两色乌头
- 蜂药
- 山小橘
- 雪猪油
- 空心莲子草
- 椬梧
- 硬质早熟禾
- 水红花子
- 芒硝
- 旋花苗
- 毛叶柿叶
- 水底龙
- 苏头
- 金箔
- 节节花
- 观音苋根
- 落花生油
- 磨盘根
- 小通草
- 过山消根
- 水泽兰
- 滇南美登木
- 大羊角瓢
- 大风艾
- 古羊藤
- 山漆树
- 光叶地不容
- 葱白
- 薅田藨根
- 绵马贯众
- 灯台莲
- 牛戳口
- 路旁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