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葙花
《中华本草》:青葙花
拼音注音
Qīnɡ Xiānɡ Huā
别名
笔头花
出处
出自《江西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losia argentea L.采收和储藏:花期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-90cm。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通常上部分枝,绿色或红紫色,具条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15mm,或无柄;叶片纸质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,长5-9cm,宽1-3cm,先端尖或长尖,基部渐狭且稍下延,全缘。花着生甚密,初为淡红色,后变为银白色,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,呈圆柱形或圆锥形,长3-10cm,苞片、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,白色光亮;花被片5,白色或粉红色,披针形;雄蕊5,下部合生成杯状,花药紫色。胞果卵状椭圆形,盖裂,上部作帽状脱落,顶端有宿存花柱,包在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扁圆形,黑色,光亮。花期5-8月.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坡地、路边、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清肝除湿;明目。主吐血;衄血;崩漏;赤痢;血淋;白带;目赤肿痛;目生翳障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炖猪肉等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葙花
拼音注音
Qīnɡ Xiānɡ Huā
出处
《江西本草》
来源
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花序。
性味
《江西草药》:"性微寒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清肝凉血,明目去翳。治吐血,头风,目赤,血淋,月经不调,白带,血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1~2两);或炖肉服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吐血、血崩、赤痢:红青葙花五钱,水煎服,或炖猪瘦肉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②治肝热泪眼:干青葙花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头风痛:干青葙花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月经过多,白带:白青葙花二两,猪皮肉三两。水煎,服汤食肉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月经不调:㈠干青葙花一两,土牛膝干全草一两,豆腐酌量,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㈡青葙花(布包)、白蜡各二钱,煮猪脚食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⑥治血淋:鲜青葙花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失眠:青葙花五钱,铁扫帚根一两。煮汁炖猪蹄食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⑧治吐泻;青葙花、杏仁、樟树皮,泡水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⑨治鼻衄:青葙花二两,卷柏一两,红糖少许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⑩治视网膜出血:青葙花适量,煎水洗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川层草
- 杨枸花
- 宽瓣红景天
- 芦子兰
- 老枪谷
- 丁萝卜
- 亮叶冬青
- 人参须
- 白花杆
- 绿矾
- 茴香根
- 茴香虫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马牙半支
- 陈壶卢瓢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大叶凤仙花
- 白叶花柴
- 紫芋
- 瓶耳小草
- 沙地柏
- 尖舌苣苔
- 青鱼枕
- 鱼胶
- 蟾舌
- 龙船乌泡
- 桑瘿
- 地肤子
- 匙叶黄杨
- 风毛菊
- 芸薹子
- 毛果珍珠茅
- 瓶蕨
- 三叶鬼针草
- 野荔枝
- 还亮草
- 凌霄花
- 大叶紫苏
- 肉苁蓉
- 瑞香根
- 单肾草
- 木瓜
- 野猪肉
- 关白附
- 小花琉璃草
- 柳叶绣球菊
- 黍根
- 香蓼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栝楼皮
- 桔梗
- 茄根
- 山牛毛毡
- 灵砂
- 阿育魏实
- 黄花香薷
- 秀丽野海棠
- 酥
- 鼬鼠肉
- 南丹参
- 对叉疔药
- 短腺小米草
- 三角草
- 臭牡丹
- 八角莲
- 七角白蔹
- 狸尾草
- 垂丝海棠
- 半边风
- 衣鱼
- 园金柑
- 树葫芦
- 十三年花
- 猩猩木
- 红川乌
- 印度菩提树皮
- 山肉桂
- 马兜铃
- 倒爪草
- 柴胡
- 荜茇根
- 血苋
- 天目木姜子
- 三加花
- 水麻tiao
- 毛冬青叶
- 蜈蚣七
- 水毛花根
- 清风藤
- 刺蓬花
- 牛心茄子
- 毛叶小寒药
- 野梨枝叶
- 苘麻根
- 马蹄根
- 覆盆子叶
- 土附
- 矮叶书带蕨
- 关东丁香
- 大花石上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