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葙花
《中华本草》:青葙花
拼音注音
Qīnɡ Xiānɡ Huā
别名
笔头花
出处
出自《江西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losia argentea L.采收和储藏:花期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-90cm。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通常上部分枝,绿色或红紫色,具条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15mm,或无柄;叶片纸质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,长5-9cm,宽1-3cm,先端尖或长尖,基部渐狭且稍下延,全缘。花着生甚密,初为淡红色,后变为银白色,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,呈圆柱形或圆锥形,长3-10cm,苞片、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,白色光亮;花被片5,白色或粉红色,披针形;雄蕊5,下部合生成杯状,花药紫色。胞果卵状椭圆形,盖裂,上部作帽状脱落,顶端有宿存花柱,包在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扁圆形,黑色,光亮。花期5-8月.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坡地、路边、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清肝除湿;明目。主吐血;衄血;崩漏;赤痢;血淋;白带;目赤肿痛;目生翳障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炖猪肉等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葙花
拼音注音
Qīnɡ Xiānɡ Huā
出处
《江西本草》
来源
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花序。
性味
《江西草药》:"性微寒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清肝凉血,明目去翳。治吐血,头风,目赤,血淋,月经不调,白带,血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1~2两);或炖肉服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吐血、血崩、赤痢:红青葙花五钱,水煎服,或炖猪瘦肉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②治肝热泪眼:干青葙花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头风痛:干青葙花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月经过多,白带:白青葙花二两,猪皮肉三两。水煎,服汤食肉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月经不调:㈠干青葙花一两,土牛膝干全草一两,豆腐酌量,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㈡青葙花(布包)、白蜡各二钱,煮猪脚食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⑥治血淋:鲜青葙花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失眠:青葙花五钱,铁扫帚根一两。煮汁炖猪蹄食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⑧治吐泻;青葙花、杏仁、樟树皮,泡水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⑨治鼻衄:青葙花二两,卷柏一两,红糖少许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⑩治视网膜出血:青葙花适量,煎水洗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石英
- 美穗草
- 铁破锣
- 伽蓝菜
- 天竺子
- 黄藤
- 关白附
- 铁海棠
- 蚕豆花
- 羊肚菌
- 青通草
- 假木通
- 金珠柳
- 峨眉蕨贯众
- 土人参
- 紫楠根
- 一碗水
- 铅丹
- 青盐陈皮
- 蕨麻草
- 疳积药
- 山漆树
- 多足蕨
- 青木香
- 棕叶七
- 西南卫矛
- 白芥子
- 家白蚁
- 土草果
- 通天蜡烛
- 兔儿风
- 柏树叶
- 棕叶芦
- 鹅掌揪根
- 芫青
- 青龙藤
- 土茯苓
- 葛藟汁
- 益智仁
- 臭李皮
- 明胶
- 白脂麻
- 小蒜
- 犁头草
- 棕榈子
- 伤寒草根
- 气桐子
- 木馒头
- 云母石
- 青海鸢尾子
- 青蒿囊虫
- 尖子木
- 罂粟壳
- 不凋木
- 青鱼胆草
- 麒麟菜
- 女贞子
- 蚕豆壳
- 京大戟
- 樗白皮
- 豇豆
- 甘蔗滓
- 娃儿藤
- 毒芹根
- 玉蜀黍
- 翠羽草
- 八月炸
- 太白菊
- 蓝花子
- 南瓜蒂
- 厚朴花
- 铁丝七
- 草贝母
- 合欢皮
- 厚皮树
- 千里马
- 喜鹊肉
- 柞木根
- 铁苋
- 玉簪根
- 鹅掌楸根
- 玉芙蓉
- 芸苔子
- 干姜
- 喜树果
- 大苞芹
- 白刺花
- 裸柱菊
- 打箭菊
- 峨嵋耳蕨
- 绿珊瑚
- 一匹绸
- 胡桃花
- 冰糖
- 铜脚威灵仙
- 透明草
- 獐髓
- 鼍甲
- 莨菪
- 牡荆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