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酒花
《中华本草》:野酒花
拼音注音
Yě Jiǔ Huā
别名
酒花、香蛇麻、啤酒花、蛇麻、忽布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华忽布的未成熟带花果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ulus lupulus L.Var.Cordifolius(Miq。) Maxim.[H.cordifolius Miq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质藤本,长4-6cm。全株被倒生短刺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4-8cm,有钩刺;叶片轮廓卵圆状,3-5裂,稀7裂着生花序枝上的叶不分裂,长、宽各5-13cm,先端尖,基部心形,上面粗糙,密被短刺毛,下面疏生腺点,脉上有粗毛,边缘有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圆锥形,大型,长10-20cm;雄花小,花被片5,雄蕊5,淡黄色;雌花每2朵生于同一苞片的腋部,苞片覆瓦状排列,组成近圆形的短穗花序,着生于叶腋,稍下垂,具细长梗。果穗球形,宿存苞片内面基部有芳香腺点,于花后增大。瘦果扁圆形,被黄色腺点。花期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山区沟谷底部或稀疏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性苦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;安神;抗痨;利尿。主消化不;不思饮食;癔病;失眠;痨嗽;膀胱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;或泡开水代茶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酒花
拼音注音
Yě Jiǔ Huā
别名
酒花、香蛇麻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华忽布的花。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质藤本,高4~6米,具倒生刺毛。叶对生,轮廓卵圆状,3~5深裂,稀7裂,长5~13厘米,先端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锯齿,具长柄,表面粗糙;生花序枝上的叶较小,不分裂。雌雄异株,雄花序圆锥状,大型;雌花序短穗状,卵圆形,稍下垂,具细长梗,淡黄绿色,结果时呈球形;苞片内面基部有芳香腺点,于花后增大。瘦果扁圆形,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或中山区的沟底或稀疏灌丛中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浙江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,性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,镇静,抗结核。治消化不良,不思饮食,瘴病,失眠,结核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;或泡开水代茶饮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橘络
- 匍伏堇
- 普洱茶
- 朴树根皮
- 野花椒
- 尖刀苦马菜
- 巨藻
- 榉树叶
- 橘
- 檵花根
- 偏花黄芩
- 朴消
- 泡桐木皮
- 及己
- 家麻树
- 野鸦椿子
- 救必应
- 椒蒿
- 橘叶巴戟
- 橘根
- 橘白
- 檵花
- 朴树叶
- 野花椒叶
- 野花椒根
- 叫姑姑
- 吉笼草
- 家独行菜
- 野鸦椿花
- 阳起石
- 雁肉
- 橘叶
- 橘核
- 姜三七
- 姜叶
- 姜炭
- 嫁(虫戚)
- 家兔骨
- 野鸦椿根
- 景天三七根
- 棘刺花
- 橘红珠
- 野芋实
- 野茶子
- 堇宝莲叶
- 姜叶三七
- 银不换
- 银花子
- 景天三七
- 景天花
- 棘叶
- 偏瓣花根
- 朴树皮
- 杜鹃兰
- 野花椒皮
- 吉林乌头
- 吉龙草
- 姜石
- 野辣子
- 花叶秋海棠
- 建兰叶
- 接骨木根
- 吉利子树
- 野葡萄根
- 野马蹄草
- 建兰根
- 银灰旋花
- 阴地蕨
- 椒目
- 排钱草
- 野兔毛
- 野靛青
- 野鸦椿皮
- 野麦子
- 银叶柳
- 银柴胡
- 榉树皮
- 帕梯
- 排钱草根
- 朴树
- 君迁子
- 嘉兰
- 野颠茄
- 野香茅
- 野苜蓿
- 吉祥草
- 姜味草
- 尖嘴林檎果
- 尖槐藤
- 尖顶羊肚菜
- 银白杨叶
- 银老梅
- 景天
- 婆罗门参
- 野芭蕉
- 野花生
- 姜皮
- 野马肉
- 惊风草
- 接气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