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一枝箭
《*辞典》:大一枝箭
拼音注音
Dà Yī Zhī Jiàn
别名
铁色箭(《纲目》),忽地笑(《汝南圃史》),鹿葱(《群芳谱》),祖先花(《滇南本草图谱》),岩大蒜、黄龙爪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独脚蒜头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石蒜科植物黄花石蒜的鳞茎。春、秋采挖,去净苗叶、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鳞茎肥大,近球形,直径约5厘米,外被黑褐色鳞茎皮。叶基生,质厚,阔线形,上部渐次狭窄,长达60厘米,宽约1.5厘米,上面黄绿色,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,中脉在上面凹下,在下面隆起,叶脉及叶片基部带紫红色。花茎在长叶以前抽出,高30~60厘米;伞形花序具5~10朵花,花较大,稍左右对称,长约7厘米,筒部长不及2厘米,具柄,黄色或橙色,花被片6,边缘稍皱曲,宽约1厘米;雄蕊6,与花柱同伸出花被外;子房下位,3室。蒴果,每室有种子数粒。花期夏季。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阴湿的岩石上及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微温,味辛甘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解疮毒,消痈肿,杀虫。治痈肿,疔疮结核,汤火灼伤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滋阴润肺。止肺热咳嗽,阴虚痨热不退,解疮毒,利小便,止咳血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解毒消肿。外用治痈肿疮毒,虫疮作痒,耳下红肿,疔疮结核及汤火灼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一日量鲜者2~4钱;或入散剂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痈肿疮毒:岩大蒜、野菊花叶、三匹风,同捣绒取汁涂患处。
②治虫疮作痒:岩大蒜捣绒取汁涂患处。
③治耳下红肿:岩大蒜、菊花叶同捣绒取汁,加入黄桷树浆,和匀涂患处。
④治汤火伤:岩大蒜捣取汁,和鸡蛋清涂伤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痨热咳嗽带血:大一枝箭五钱,续断三钱,花粉二钱,石膏五分。共为末。每服二钱,滚水调,略盖片时温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棘豆
- 杏树根
- 咸秋石
- 扁樱桃
- 槐耳
- 野荞麦
- 倒提壶
- 萱草嫩苗
- 大叶桉叶
- 毛大丁草根
- 苋实
- 木通根
- 雁来红
- 银叶树
- 荫风轮
- 红花刺参
- 虎掌南星
- 野苋菜
- 红筷子
- 毛叶黄药
- 大叶白纸扇
- 虾
- 土色牛肝菌
- 天脚板果
- 苏合香
- 柳杉
- 母猪藤根
- 深山酢浆草
- 算盘子
- 羊角拗
- 布荆
- 满树星
- 天脚板根
- 羊心
- 水椎木
- 野花椒
- 土藁本
- 草原老鹳草
- 细锥香茶菜
- 芦荟根
- 金背枇杷花
- 美丽兔尾草
- 继木[檵木]
- 马醉木
- 栓皮栎
- 羊七莲
- 水苦荬根
- 华南桦
- 七叶仔
- 花红叶
- 榆树
- 青江藤
- 木通七叶莲
- 大白杜鹃
- 羊肾
- 杏枝
- 南天仙子
- 湿鼠曲草
- 肋柱花
- 扒地蜈蚣
- 石灰
- 台湾榕
- 疏叶当归
- 朱蕉
- 石花
- 羊毛绒球蟹
- 毛冬瓜叶
- 地笋
- 鳞瓦韦
- 细柱五加
- 野马蹄草
- 莎草
- 水红木叶
- 草红藤
- 玉簪
- 三加花
- 沙梨
- 石仙桃
- 红鸡踢香根
- 溲疏
- 三加
- 黄瓜
- 狭叶当归
- 黄三七
- 小黄皮
- 三升米
- 杨梅叶
- 长管香茶菜
- 杜仲藤
- 牡荆根
- 酒药花
- 野芝麻花
- 木半夏
- 白花坚荚树
- 木香花
- 美穗草
- 木棉皮
- 水松叶
- 苋
- 野鸦椿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