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木根
《中华本草》:杉木根
拼音注音
Shā Mù Gēn
别名
杉树根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杉科植物杉木的根和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nninghamia lanceolata(Lamb.)Hook.[Pinus lanceolata Lam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胸围达2.5-3m。幼树树冠尖塔形,大树树冠圆锥形。树皮灰褐色,裂成长条片脱落。大枝平展,小枝近对生或轮生。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,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,条状披针形,革质,微弯,坚硬,长2-6cm,边缘有细齿,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、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。雌雄同株;雄球花圆锥状,簇生枝顶;雌球花单生或2-4个集生枝顶,卵圆形,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,珠鳞先端3裂,腹面具3胚珠。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,长2.5-5m,径3-4cm,苞鳞三角状宽卵形,宿存。种子长卵形,扁平,长6-8mm,宽约5mm,暗褐色,两侧有窄翅。花期4月,球果10月下旬成熟。
生境分布
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。
化学成分
含游离氨基酸,甾体化合物,脂肪酸和维生素C。
性味
辛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;行气止痛;理伤接骨。主风湿痹痛;胃痛;疝气痛;淋病;白带;血瘀崩漏;痔疮;骨折;脱臼;刀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烧存性,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:无寒邪冷气者忌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五淋,气痛,心腹胀肿,气喘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疝气痛,霍乱转筋,及敷金疮、疥癣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利尿,治白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杉木根
拼音注音
Shā Mù Gēn
别名
杉树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杉科植物杉的根皮。全年可采,剥取根皮,晒干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辛,性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淋病,疝气,痧秽腹痛转筋,关节炎,跌打损伤,疥癣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;"治五淋,气痛,心腹胀肿,气喘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疝气痛,霍乱转筋,及敷金疮、疥癣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利尿,治白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无寒邪冷气者忌用。"
复方
治关节炎,跌打损伤:杉根皮(鲜)适量,白酒少许。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搜山虎
- 松花
- 十两叶
- 水仙
- 水冬瓜叶
- 山萝花
- 蘽根
- 龙珠果
- 山薄荷
- 杉材
- 山黄瓜
- 树救主
- 树腰子
- 山菠萝根
- 杉叶藻
- 杉塔
- 水仙根
- 石决明
- 南瓜根
- 豨莶果
- 云南希草
- 沼生柳叶菜
- 山百部
- 海鲶
- 云南油杉
- 荷梗
- 碎骨红
- 网脉旋蒴苣苔
- 樟木钻
- 桑根
- 石榕
- 粟奴
- 樟木子
- 胡桐泪
- 柿霜
- 虎膏
- 匙叶龙胆
- 豪猪千
- 狐心
- 虎掌草
- 蛤仔
- 山沉香
- 山枇杷根
- 紫红獐牙菜
- 山铁树
- 山刺柏
- 碱蓬
- 三匹箭
- 红茄苳
- 黄毛榕
- 水鬼蕉叶
- 胡子七
- 胡荽
- 蝴蝶果
- 山葡萄
- 山木通根
- 山楂木
- 海萝
- 山道年蒿
- 四棱筋骨草
- 砂茴香
- 石蕊
- 黄桷根
- 山核桃
- 虎爪
- 红寒药
- 结血蒿
- 绿结鸡骨
- 一扫光
- 水牛尾
- 四轮草
- 桑椹
- 荠菜
- 海蟑螂
- 穗花杉种子
- 荚蒾
- 云南小草蔻
- 樟树叶
- 菊芋
- 梭子蟹
- 山姜
- 算盘子
- 海柏
- 红扁藤
- 山椒草
- 山稔根
- 山鸡腿
- 湖北地黄
- 红麸杨根
- 四里麻
- 绢毛苣
- 疏叶当归
- 海门冬
- 石蒜
- 海螺
- 桑霜
- 少花柏拉木
- 苏合香
- 榔榆皮
- 哈蟆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