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松皮
《中华本草》:水松皮
拼音注音
Shuǐ Sōnɡ Pí
别名
水松树皮
出处
出自《本草求原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杉科植物水松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ptostrobus pensilis (Staunt.) Koch[Thuja pensilis Staunt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剥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半常绿性乔木,高8-10m,稀达25m。树干有扭纹,树皮褐色,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条片。叶多型,鳞形叶较厚,螺旋状着生于多年生或当年生的主枝上,长约2mm,有白色气孔点,冬季宿存;条形叶两侧扁平,薄,常成2列,长1-3cm,宽1.5-4mm,背面中脉两侧有气带;条状钻形两侧扁,长4-11mm。雌雄同株,球花单生枝顶;雌球花卵状椭圆形,有20-22枚苞鳞;苞鳞与种鳞合生,仅先端分离。球果倒卵圆形,长约2-2.5cm,径1.3-1.5cm;种鳞木质,背部上缘有6-9微向外翻的三角状尖齿,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;种子长5-7mm,宽3-4mm,基部有向下的长翅,翅长4-7mm。花期1-2月,球果秋后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南京、武汉、上海、杭州等地有栽培。
性味
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杀虫止痒;去火毒。。主水泡疮;水火烫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煅炭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求原》:杀zi止痒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去火毒。治皮肤水泡疮,捣敷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水松皮
拼音注音
Shuǐ Sōnɡ Pí
出处
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为杉科植物水松的干白皮。
原形态
水松(《南方草木状》)
落叶乔木。常由根部产生本质的瘤状体伸出地面。冬季侧生小枝与叶一齐雕落。叶异型,营养枝上的叶为扁线形或针形而稍弯,长约1厘米,排成3列;果枝上的叶为鳞形相叠;叶在春夏均呈鲜绿色,入秋则变为褐色。雌雄同株,雌雄球花同生于一枝上,或生于邻接的枝上。球果直立,顶生,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1~2厘米;鳞片约20枚,木质,长形,脱落。种子卵形,长0.5~1厘米,种皮薄,先端有斧形的翅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本植物的叶(水松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河畔及近水处。分布广东,福建等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求原》:"杀螆止痒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去火毒。治皮肤水泡疮,捣敷之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洗;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烫伤:水松皮,煅成炭,研末,调油敷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蜇皮
- 红牛毛刺
- 海铁树
- 海鳗头
- 散血子
- 树三角枫
- 桦叶荚蒾
- 水杨梅根
- 山荷叶
- 山韭
- 滑叶木通
- 山驴骨
- 散血草
- 河豚目
- 海人草
- 海参
- 海蓬子
- 海木
- 红色新月蕨
- 海藻石
- 海螺厣
- 海粉
- 山蓼
- 桑皮汁
- 湖北麦冬
- 水芋
- 海仙人掌
- 红瑞木
- 水稻清乳汁
- 石筋草
- 海鳗卵
- 淮通
- 厚皮香花
- 湿生扁蕾
- 水朝阳花
- 华山矾果
- 狐四足
- 松花
- 沙柳
- 沙芥
- 厚朴花
- 水仙
- 水接骨丹
- 水翁皮
- 水葫芦苗
- 活血丹
- 海龟胶
- 槐角
- 河口莲座蕨
- 山薄荷
- 水慈姑
- 海芋
- 水狼萁
- 山黄瓜
- 柿饼
- 水木草
- 红叶树
- 红树果
- 水仙根
- 海茜
- 山菠萝根
- 水胡满
- 扇叶阴地蕨
- 杉叶藻
- 水栀叶
- 山鸡蛋
- 杉塔
- 红升麻
- 槐叶苹
- 海盘车
- 红紫苏
- 山莓
- 山铁树叶
- 山麻
- 水伤药
- 海带根
- 水晶鱼
- 水案板
- 海鳗胆
- 水皂角子
- 红筷子
- 火秧竻蕊
- 杉寄生叶
- 红吹风
- 水八角莲
- 红土子
- 水冬瓜根
- 淮山
- 灰藋子
- 环草
- 红白二丸果
- 山蜡梅
- 山野芋
- 柿皮
- 柿蒂
- 桦树液
- 梳篦叶
- 海鳗
- 活血连
- 水曲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