檰芽
《中华本草》:檰芽
拼音注音
Mián Yá
别名
杜仲芽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commia ulmoides Oliv.采收和储藏:春季嫩叶初生时采摘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达20m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,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。幼枝有黄褐色毛,后变无毛,老枝有皮孔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上面有槽,被散生长毛;叶片椭圆形、卵形或长圆形,长6-15cm,宽3.5-6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,老叶略有皱纹,边缘有锯齿;侧脉6-9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花生于当年枝基部,雄花无花被,花梗无毛;雄蕊长约1cm,无毛,无退化雌蕊;雌花单生,花梗长约8mm,子房1室,先端2裂,子房柄极短。翅果扁平,长椭圆形,先端2裂,基部楔形,周围具薄翅;坚果位于中央,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。早春开花,秋后果实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500m的低山、谷地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虚生津;解毒;止血。主身体虚弱;口渴;脚气;痔疮肿痛;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 ;或研末,1-3g.
各家论述
《本草图经》: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,肠痔下血。亦宜干末作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檰芽
拼音注音
Mián Yá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初生嫩叶。
化学成分
叶含杜仲胶约3%,生物碱0.028%,葡萄糖甙0.072%,果胶7.3%,脂肪2.2%,树脂1.48%,有机酸1.49%,酮糖3.6%(水解前)、5.2%(水解后),醛糖0.95%,维生素C_48毫克%,以及咖啡酸、绿原酸、鞣质。糖甙中有桃叶珊瑚甙,树脂中含植物甾醇,有机酸中尚有苹果酸、酒石酸、延胡索酸等。
功能主治
《本草图经》:"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,肠痔下血。亦宜干末作汤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棉根
- 木半夏叶
- 木奶果
- 梅露
- 小罗伞
- 棉花壳
- 大黄
- 原蚕沙
- 母猪藤
- 白鱼
- 鼠肝
- 裂叶心翼果
- 木芙蓉花
- 木香花
- 棉花藤
- 木荷叶
- 木豆
- 芭蕉头
- 木达地黄
- 木虾公
- 木麻黄种子
- 木锦鸡儿
- 木槿
- 木本猪毛菜
- 木姜花
- 木芙蓉叶
- 木通根
- 木棉
- 木蝴蝶树皮
- 石花
- 棉花子
- 木通
- 木半夏
- 梓树
- 梅花刺根
- 木天蓼根
- 木馒头
- 木锥花
- 毛五加皮
- 木瓜
- 蛇根木
- 梅花刺果
- 红辣树根
- 蛇葡萄
- 梅花草
- 梦花根
- 狼肉
- 水贯众
- 木通七叶莲
- 木香
- 樟树根
- 母丁香
- 母猪菜
- 木黄连
- 木姜子茎
- 黄荆叶
- 木竹子皮
- 母猪半夏
- 棉花杜仲
- 木防己
- 木姜子根
- 刺楸树叶
- 石上莲
- 梅花参
- 木姜子
- 木天蓼子
- 木荷
- 木椒根
- 木蜡树叶
- 木麻黄
- 曼陀茄根
- 秋海棠茎叶
- 盲肠草
- 块茎糙苏
- 绵阳岩白菜
- 普贤菜
- 茅栗根
- 偏花黄芩
- 蚂蚁上树
- 水榆果
- 牡荆
- 马瓞儿
- 明胶
- 茄叶一枝蒿
- 虎胆
- 七叶莲
- 马皮
- 茜草藤
- 蚯疽草
- 水芋
- 复生草
- 茴香茎叶
- 迷迭香
- 蔷薇花
- 海茄子
- 黑虎七
- 芡实根
- 虎耳还魂草
- 偏翅唐松草
- 凤尾蕉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