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毛草
《中华本草》:猫毛草
拼音注音
Māo Máo Cǎo
别名
金丝草、肥马草、枪草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臭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ica scabrosa Trin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臭草 多年生草本。须根细弱,较稠密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膝曲,高30-70cm,基部常密生分糵。叶鞘光滑或微粗糙,上部者短于节间,下部者长于节间;叶舌透明膜质,长1-3mm,顶端撕裂而两侧下延;叶片质较薄,长6-15cm,宽2-7mm,干时常卷折,无毛或上面疏具柔毛。圆锥花序窄狭,长8-15cm,宽1-2cm,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,主枝长达5cm,小穗柄短,线形弯曲,上部被微毛;小穗长5-7mm,含2-4孕性小花,淡绿或乳脂色,顶部由数个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;颖花等长,膜质,具3-5脉,背部中脉常具微小纤毛,长4-7mm;外稃先端尖或钝,为膜质,具7条隆起主脉,背部颗粒状粗糙,第1外稃长5-6mm,内稃短于或在上部花中者等于外稃,先端钝,脊具微小纤毛;花药长约1.3mm。颖果褐色,光秃,纺锤形,长约1.5mm。花、果期5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或荒芜的田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各地。
性味
甘;凉
炮制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喷洒清水,稍润。切中段,干燥,筛去灰屑。[br]饮片性状:为根、茎、叶、果混合的段状。根细,茎纤细,浅黄棕色。叶薄光滑或微粗糙。果光亮褐色,纺锤形。气微,味淡。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。
功能主治
利尿通淋;清热退黄。主尿路感染;肾炎水肿;感冒发热;黄疸型肝炎;糖尿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猫毛草
别名
臭草、金丝草
来源
禾本科猫毛草Melica scabrosa Trin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华北、西北、江苏、山东、四川。
性味
甘,凉。
功能主治
利水通淋,清热。主治尿路感染,肾炎水肿,感冒发烧,黄疸型肝炎,糖尿病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牦牛角
- 美花风毛菊
- 牡荆叶
- 绵羊角
- 猫儿黄金菊
- 牡蒿
- 磨盘草
- 美汉草
- 米面蓊叶
- 磨盘根
- 牡丹三七
- 牡荆茎
- 猫眼草
- 牡荆油
- 牡蛎
- 绵马贯众
- 牡丹花
- 米百合
- 猫儿屎
- 牡蒿根
- 猫花
- 猕猴肉
- 猫头
- 活血丹
- 沙前胡
- 珊瑚藻
- 篦梳剑
- 沙苑子
- 合欢皮
- 火秧竻
- 薄荷露
- 湖广草
- 火炭母
- 豆角柴
- 篦齿蒿
- 海鳝
- 银柴胡
- 美脉藁本
- 黄疸树
- 千里光
- 石笔海胆
- 黄蓬花
- 黄海葵
- 岩莴苣
- 黄皮果核
- 丁癸草根
- 白背叶根
- 滇列当
- 桦叶葡萄根皮
- 甜根子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埃蕾
- 烟锅草
- 女萎
- 宁油麻藤
- 皂角刺
- 鲫鱼子
- 优若藜
- 大驳骨丹
- 海红豆
- 桤木枝梢
- 海红
- 海南砂仁
- 水龙
- 海星
- 槐枝
- 大叶子
- 藏鮡骨
- 水飞蓟
- 丁锅树叶
- 千层塔
- 鹰爪枫
- 蘡薁
- 小儿腹痛草
- 多裂独活
- 肉桂叶
- 芸薹子油
- 旱水仙根
- 水芙蓉
- 北方点地梅
- 草豆蔻
- 单叶血盆草
- 枇杷核
- 黄菀
- 一叶荻
- 角花翠雀
- 红背酸藤
- 豇豆叶
- 沙松果
- 铁精
- 天生草
- 甘蓝
- 葛花
- 紫香薷
- 芝麻菜
- 狗屎花根
- 龙利叶
- 粗叶卷柏
- 南板蓝根
- 云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