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质鼠尾草
《中华本草》:胶质鼠尾草
拼音注音
Jiāo Zhì Shǔ Wěi Cǎo
英文名
Glutinous Sag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胶质鼠尾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uia glutinosa L.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挖,除去茎叶及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0-125cm。全株被有下部扁平的节毛。叶对生;叶柄比叶片长或等长;叶片卵状长圆形,密被短柔毛;在花序分枝基部的苞叶比茎叶小,长2-4cm,椭圆形或长圆形,先端长渐法,基部心形或楔形,边具牙齿,具短柄或无柄。轮伞花序,每轮6花,由10-12轮组成顶生总状花序;苞片卵圆形,比花萼短;花梗长约为花萼的一半;花萼长10-12mm,二唇形;花冠黄色,冠檐上有美丽而细的花纹及斑点,冠筒极伸出,冠檐二唇形,上唇镰刀状,下唇3裂,中裂片宽倒卵圆形;能育雄蕊2,花丝稍短于药隔;花柱伸出花冠,先端呈不相等2裂。小坚果椭圆形,褐色,有较大的黑网纹。花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醛、青海。
化学成分
根及地上部分含丹参酮(tanshinone)Ⅰ、ⅡA,亚甲基丹参醌(methylene tanshinqiunone)[1],隐丹参酮(crpy-totanshinone)[2],α、β-香树脂醇(α、β-amyrin)[3,4]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二十九烷(nonacosane)[3],无羁萜(feriedelin),粘霉-5(6)-烯-3β-醇[glutin-5(6)-en-3β-ol],11α-羟基--香树脂醇(11α-hydroxy-β-amyrin)[4],此外还含黄酮类成分:芹菜素(apigenin/0,芫花素(genkwanin),异山柰素(isokaempferide),熊竹素(kumatakenin),山柰酚-3,7-二甲醚(kaempferol-3,7-dimethyl ether),槲皮素-3,7,4-三甲醚(qrercetin-3,7,4-trimethyl ether),槲皮素-3,7,3,4-四甲醚(quercetin-3-7-3-4,-terramethylether)[5]。
性味
味甘;涩;性微温
功能主治
收敛止血。主吐血;咯血;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,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其根、味甘、涩,性温,主治胃出血,咯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两指剑
- 苏铁果
- 荠菜子
- 芸苔
- 黄杨木叶
- 云牛膝
- 茳芒决明
- 蘽根
- 羊肉
- 红景天
- 石榴花
- 海藻石
- 浆包藤
- 胡颓子
- 水桐木
- 藏绵芪
- 水蛭
- 刺花椒
- 新裂耳蕨
- 刺蒺藜
- 山飘儿草
- 大石韦
- 大树甘草
- 大白药
- 角螺
- 大乌爪金龙
- 乌鳢
- 金鱼
- 天浆壳
- 广东金钱草
- 刺菱根
- 大树皮
- 分心木
- 大蒜
- 垂果南芥
- 戴星草
- 大石枣
- 七叶一把伞
- 山马鞭草
- 刺菱
- 湖北楤木
- 天葵子
- 刺莓果根
- 母草
- 山桂皮
- 干地黄
- 山皮条
- 散血飞
- 猴高铁
- 刺南蛇藤
- 山石榴
- 牦牛胆结石
- 海蟹壳
- 四棱杆
- 山小橘
- 枸橘
- 双叶金枪
- 礁膜
- 刺沙蓬
- 山芭蕉子
- 四孢蘑菇
- 山柰
- 山牡丹
- 四叶细辛
- 山香果
- 山黄菊
- 荚果蕨贯众
- 山牛蒡
- 匙叶黄杨
- 海蛤壳
- 海鳝
- 娑罗子
- 少花腰骨藤
- 山核桃皮
- 商陆叶
- 大叶井口边草
- 水龙胆草
- 山白蜡条
- 灰菜
- 虎肚
- 山苦荬
- 海龟
- 滑叶跌打
- 石香葇
- 藿香
- 红梗草
- 山乌珠
- 胡萝卜
- 侧柏叶
- 红紫珠
- 胡萝卜子
- 绢毛木姜子
- 碎米蕨
- 圆叶白杨树
- 红刺藤
- 荠宁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山橿根
- 火炭母草
- 刺蜜